泸州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四大成效

13.11.2013  16:41

   四川在线消息(任伟强) 近年来,泸州林业部门充分石漠化治理的先头部队和主力军作用,积极创新,不断探索,大力开展石漠化治理,走出了一条较为符合南方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治理的路子,石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05年以来,全市林业部门共投入各类治理资金56126.68万元,完成石漠化治理人工造林30.30万亩、封山育林27.46万亩,实施森林抚育7.3万亩、低产林改造2.6万亩。目前,岩溶区森林面积达到244.73万亩,森林蓄积达到884.2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9.6%。通过监测数据对比,岩溶区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8.25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5.8%,土壤年侵蚀量下降了53%。

   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

  工程的实施,带动农业、林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共计新造竹林面积80万亩、用材林50万亩,短周期工业原料林30万亩、特色经果林10万亩、珍贵用材林和苗木花卉6万亩。新增优质牧草面积4.4万亩、牛羊草食牲畜出栏4.1万只、林下鸡336万只。全市现有竹林基地总面积320万亩、年产杂竹100余万吨,面积和蓄积居全省首位;商品用材林430万亩、木材年产量45万立方米;特色经果林基地70万亩、年产值8.75亿元;珍贵用材林和苗木花卉基地17万亩、年产值6.08亿元。

  项目区现有制浆造纸、竹木加工、家具制造、林副林化产品加工企业6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4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现有竹制浆造纸生产能力17万吨,竹木人造板生产能力60万立方米,竹笋生产加工能力8万吨,竹木家具生产能力300万件(套)。

  泸州还通过挖掘岩溶地区奇特的地形地貌,大力打造双沙菜花节、双沙情花谷、箭竹大黑洞、叙永赤水桃花节、震东苗族踩山节等旅游品牌,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03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047元。古蔺、叙永、合江、纳溪先后被纳入全省现代林业产业强县。

   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在优先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对石漠化区域内的农村综合治理。

  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实施了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完成纳黔高速、古叙高速,提升改造村级道路20余条、1333公里。

  加大农村安全饮水和水利改造工程力度。新建农村安全饮水773处,完成整治山平塘530口,新建蓄水池711口,排灌沟渠175公里。黄葛坝、锁口水库等水利工程先后实施,解决了石漠化地区农村近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新建成沼气池3.20万口,解决农村日常燃料问题。

  累计投入资金4054.32万元,完成了石漠化极重度区474户特困群众的生态移民,新建新农村聚居点29个。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岩溶区农户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高,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善。

   农民增收取得切实成效

  开展工程建设带动了基地、林产加工和生态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全市在工程治理区开展各类技术培训5000多次,培训30余万人次,显著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缓解人口与耕地、资源的矛盾。

  古蔺镇三水村通过工程实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种植脆红李4200多亩,实现年产量150万金,销售收入近500多万元,平均亩产1670元,远远高于传统农业收入。

  马蹄乡发展甜橙30000亩,惠及农户3400多户,实现户均收入10000元,人均收入3850元,并成功创建“光之味”椪柑品牌。

  2012年,岩溶地区人均GDP120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66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15.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