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青衣江“漏洞”续:出水点在下游400米处(图)

25.10.2014  10:37

        几近干涸的江面上,江水涌入一个漩涡后不知去向……近段时间,青衣江雅安市区段出现的这一幕,引发许多网友和雅安市民的关注(本报10月18日曾报道)。事发后,雅安市组织专家对现场进行了勘察,并对“漏洞”成因进行了多轮会商和研判。10月22日,专家组使用显踪剂等技术手段,在“漏洞”下游约400米的大兴电站尾水渠找到了出水点。目前,对“漏洞”的处置工作已展开。

        江水去哪了 试验3次没找到

        连续几天,青衣江河床“漏洞”成为雅安市民热议的话题,许多人专程跑到出事江段一睹“奇观”。与此同时,四川省、雅安市相关专家的勘察和分析也在持续。专家组认为,“漏洞”应是在长期顺层溶蚀、河水冲刷的综合因素下形成的自然地质现象。10月22日,为了找到“漏洞”的出水点,专业人员进行了多次试验。

        第一次,试验人员在“漏洞”处投入了适量染色剂。“但基本上没见到效果。”雅安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陈书农说,考虑到水质可能产生的影响,投放染色剂的剂量比较少,使用的染色剂也易被稀释,所以最终在下游未见明显踪影。后来,又先后向“漏洞”投入了锯末、PVC颗粒,但可能由于“漏洞”下溶蚀带较长、内部空间较大,投入的锯末和PVC颗粒在一定时间内并未在下游出现。

        投入显踪剂 400米外水红了

        经过研究,试验人员向“漏洞”内投入了更加专业的显踪剂。“紫红色的显踪剂很快就起到了效果,下游大兴大桥桥跨附近涌出了红色的水。”陈书农说,出水点位于河道右岸大兴电站尾水渠,与主河道之间隔着一条尾水堤,距离“漏洞”约为400米。10月24日上午,试验人员再次向“漏洞”投入显踪剂,产生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都与10月22日一致。

        “说明专家组之前的判断是正确的。”在10月10日的现场勘验后,专家组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石膏、芒硝的溶蚀发育,顺河穿层向下游漏渗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向左或向右溶蚀发育,“如果向右岸发育,可能的出水点是大兴电站尾水渠。”而“漏洞”出水点的确认,也反过来证明了“‘漏洞’是在长期顺层溶蚀、河水冲刷的综合因素下形成的自然地质现象”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混凝土封堵 约一周后排险

        10月22日,在找到“漏洞”出水点和基本确认行程原因后,四川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施工队进入现场,根据专家组确定的方案对“漏洞”进行“洞塞”处置。据施工方负责人介绍,“洞塞”是专门针对漏洞的应急处理方式,即在河床上筑围堰将江水排开,再用水泵将“漏洞”下溶蚀带内的水抽干,然后将“漏洞”洞口挖至稳定的基岩层,最后浇筑混凝土对洞口及周围进行封堵。

        记者在现场看到,目前正进行紧张的封闭施工,30多名施工人员和多台大型设备忙碌其中。“预计一周左右可以完成。”陈书农说,目前预估的混凝土需求量为100多立方米,但随着洞口向下开挖可能会有所增加。“主要是确保牢固,不能留安全隐患。”据介绍,尽管“漏洞”对地面建筑没有直接威胁,但如果不对其进行排险处置,一是可能有人畜不慎误入其中产生悲剧,二是溶蚀带在流水冲刷下可能继续扩大,最终形成不可预知的安全隐患。

      彭加权 记者 丁伟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