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探路军民融合 院所窝里深挖科技“富矿”

29.06.2015  19:31

四川在线消息(李建 陈莹莹 四川日报记者 邹俊川) 6月29日,游仙区科技局工作人员正忙着准备7月初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第三届军民融合创新大赛初赛的筹备工作。6月19日,大赛已完成商业计划书撰写培训会。与前两届不同,培训会参会人员除中物院的20多个创新团队外,还有大赛主办方之一游仙区内的20余家企业列席。

军地联办创新大赛,这是游仙区深化军民融合发展的“破题”之作。

游仙是中国科技城建设的核心区,辖区聚集了中物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一批军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绵阳“新三城”中,“科学新城”“航空新城”均在游仙境内。“每个院所都是一座知识、科技、项目密集的‘富矿’,我们唯有加快步伐,才能实现深度融入。”游仙区委书记罗蒙表示。

今年,“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利好政策叠加落地。乘着东风,游仙探索军民融合新路径。

对接迸发合作动力

深度融入科技城不是一句简单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回想几个月来的奔波,游仙区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局长杜树林深有感触。

近水楼台先得月。如今,游仙共有军转民企业5家,民参军企业7家,但产值仅占游仙工业总产值的3%。由于受限于宏观政策,游仙区的一些军转民项目舍近求远落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今年党代会刚结束,游仙新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与辖区国防科研院所对接,仅中物院下属10个研究所,游仙区就对接了8个。结果让双方都很兴奋,“第三届中物院军民融合创新大赛”成为院地深化合作的现实突破口。

三年一届的军民融合创新大赛旨在筛选和发现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的科研项目,通过向专业投资机构推荐,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大赛已在外地成功举办两届,共筛选出近30个优质项目。令人遗憾的是,其中没有一个项目落户绵阳。究其原因,院地缺乏“零距离”交流的平台,信息不畅通。

今年第三届开赛之初,许多地方都伸出了“橄榄枝”,寻求与中物院联办。因为前期的密集对接,中物院选择了与游仙区合作:中物院职工生活起居都在绵阳,如果项目去了外地,单位只能派人过去,这有可能会影响院所的科研工作。如果科研成果就地就近转化,不仅能得到专家的及时跟踪,还能最大程度降低技术转化周期和成本,实现互利双赢。多年来,游仙区在土地征用、拆迁安置、配套服务等方面全力支持国防科工事业发展,双方建立起了良好的感情基础。绵阳正掀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出台了一批含金量十足的政策,对中物院的创业团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合作中,游仙表示,大赛最终决出的优胜项目如果落户游仙,游仙区将给予再奖励和政策支持。  

结合”到“融合”之变

在项目对接过程中,双方都认识到,过去的合作模式只是“结合”,要素融入度不够,黏度不高。要实现军民融合项目破壳而出,必须把平台、园区和产业发展基金纳入通盘考虑。

找到症结所在,游仙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与军工科研单位对接项目,向辖区民营企业提供投资指南,诸如牙科CT和同位素电池等高精尖项目在辖区都找到了有联合开发意向的企业。

牵好线搭好桥,如何实现地方和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 游仙把“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作为融合的重要基石——将把区政府原来的办公楼近4000平方米腾出来建军民融合专业孵化器;在石马镇规划建设以军转民产业为主,集高新技术开发与国防科技资源集聚与转化、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展示与交易、军转民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与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军民融合产业孵化基地,首期核心启动区3000亩。同时,正在研究制定针对军民融合的专业配套政策,拟发起成立一支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对军民融合项目创业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以形成对军民融合项目的强大磁场。

现在,借举办军民融合创新大赛之机,游仙走向“”与“”的步伐越发轻快:与北京中军融合技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军民融合国际智慧园区”;与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达成民用安全网络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的初步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