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海外代购渐成管外之地 消费者权益难保障
然而,不少消费者发现,如今在代购行为中,假冒伪劣、售后服务不畅、维权通道缺位、缺少有效监管,海外代购渐成“管外之地”。专家表示,如果相关监管和严格的运行体系不尽快补全,海外代购恐将对消费者利益产生严重影响。
高仿、假货令消费者有苦难言
喜欢国外某品牌香水的长春市民尹小姐,近日在朋友推荐下,在一家微信香水代购店购买了几瓶香水,总共花费一千多元。她拿到香水时则感觉不大对劲儿,不仅包装盒看起来有些粗糙,瓶身上除了一个品牌标志外,没有任何批号等信息。
在专业人士和经常使用该品牌香水的朋友的多方鉴定下,并与同款香水的正品进行仔细对比,最终确认了这几瓶海外代购的所谓正品香水为假货。价格比正品便宜不了太多,但却买到了假货,这让尹小姐十分不爽,“用了肯定让人笑话,但是通过朋友买的东西,出于面子也没法去追讨。”尹小姐非常无奈地说。
记者了解到,现在不少代购商宣称产品绝对来自国外,绝对保真,但在微信、微博、淘宝等代购中,真假难辨已经让不少人吃亏,甚至有人专门针对代购进行造假。
代购商李蕾最近收到了一位“供货商”的微信,称能做出和专柜正品几乎一样的化妆品。这家“供货商”还通过各种手段谋求信任,“你放心,淘宝上面80%都有我们合作,如果别人能看出来,我们早就结业了。没人会做亏本生意,不做假货怎么能做低价?”
“知假卖假、买假”也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一些卖家以“代购商”自居,销售的却是高仿商品。真假难辨的款式、低廉的价格,冠以海外代购的身份,一些贪图便宜和时尚的消费者明知是假货却依然热衷于购买这类商品,成全了不少“伪代购商”。
维权渠道不畅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的代购生意涉及领域十分广泛,电子产品、奶粉、服饰箱包、化妆品甚至儿童安全坐椅等大件商品都在代购范围之内。
李蕾表示,代购行业当中鱼龙混杂,有些商家打着海外代购商品的旗号,其实卖的是高仿货,提供的购物小票、包装都是假的。“支持国内专柜验货的承诺,也只是个噱头,因为多数专柜根本不提供这项验货服务。”她说。
一些曾经代购过的消费者表示,即便发现购买的货物有问题,大多数卖家都不支持退换货,更没有售后维护等服务。《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网购应该可以七天内无理由退货,但一些代购商以商品来自海外等理由搪塞消费者。如果消费者到消协等部门进行投诉,也可能会因为商品身份难验证、代购商难以被找到等原因而维权失败。
一些卖家为了给商品验明正身,往往会随货物附上一张购物小票,通常小票上都是外文。长春市民安然在一次代购之后,将随货物寄来的小票内容翻译过来发现,卖家声称商品是美国代购,但实际上来自中国香港。更有部分代购商提供的小票干脆就是“批量定制”的假小票,根本无法作为维权凭据。
当然,代购中也并非完全是假冒伪劣商品,但是,要把大量从海外购买的货品发回来,海关这一关怎么过?据了解,不少人会选择先招人分散将销量货物顺利入关,再集结在一起在国内发货。也有些人干脆铤而走险,跟海关检查玩概率游戏,“总不至于每次都点背被查到吧?”一位代购商说。
据消费者透露,一旦被海关查到商品超过一定数额,代购商往往会要求消费者承担罚款费用,代购商会迅速将自己“撇干净”。
监管尚存空白
记者从海关部门了解到,居民在境外(不包括港澳台)购买的自用商品如果不超过一定数额,便可以免缴关税,如超出个人自用合理数量,如大批量代购,则需要视具体情况予以相应处理。一些代购商少量多次购买,就是在与海关的相关规定打“擦边球”。
工商部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目前针对国内的网络商品交易已经有明确规范,但对于海外代购这一类“涉外”的交易还处于“真空地带”;随着网络环境的快速发展,一些法规、要求会稍显滞后,工商部门对于这些行为也缺乏实际管辖的能力。
针对目前代购日趋火爆但隐患突出的问题,消费行为专家、吉林大学教授金晓彤表示,代购的产生有其满足需求的合理一面,但是如果国家的政策法律不及时跟进,对消费环境会起到负面作用,影响消费市场稳定,纵容假冒伪劣商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