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麻沙桥居民告别棚户生活

17.09.2014  22:05

   四川在线消息(万惠萍 记者 丁一) 8月26日,龙马潭区麻沙桥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10栋楼中的最后一栋楼被拆除。麻沙桥是龙马潭区启动的八大棚户区改造区域之一,也是泸州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随着拆迁进程的快速推进,“麻沙桥”这个曾经被遗忘的角落,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在众多被棚户区改造影响的普通人中,李光富一家总是一再被提起。对于这位江阳化工厂的老职工而言,在很长时间里,他的生活就像他家的房子一样,都是支离破碎的。

  他家住在江阳化工厂老宿舍里,狭小陈旧,“每天都见不到太阳”。家里两个老人重病缠身,儿子精神错乱,两口子既要照料老人,还要照顾儿子,根本没有能力搬出那套只有六七十个平方的老屋。

  直至今年以前,像李光富这样生活在棚户区里的居民,在龙马潭区小市街道麻沙桥片区就有2223户。

  “棚户”是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的共同回忆。在“棚改”中担任“自改委委员”的吴志明,就是在棚户区生活的。她最怕的是冬天,家里四面漏风,冷得要命。

  而在棚户区改造工程结束后,这样的生活会成为永久的历史。在麻沙桥这片一度被遗忘的角落,今年起,原本的棚户区开始被成片拆除,李光富一家搬到了依山傍水的“江都花园”。如今,坐在新家的沙发上,李光富回忆起棚户区生活的辛酸时已恍如隔世。

   网格化”网出和谐征收

  近年来,泸州的城市框架迅速拉开,两江四岸的大城市格局基本形成。龙马新城高楼林立,商贸物流日益繁盛,被誉为“未来之心”。但是,在城市的另一端, 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遗落在高楼大厦的阴影里,有的已经成为社会的隐患,群众的隐痛,政府的隐忧。

  棚户区严重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改造棚户区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和广大棚户区居民关心的实际问题。去年以来,泸州开始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龙马潭区也快马加鞭推进棚户区改造,麻沙桥首当其冲。

  对于棚户区要改造的传闻,李光富和家人起初并不大相信。直到他们在观察中确认“有动静了”:连出租车都不愿意来的麻沙桥开始有陌生人频繁出入,他们有时候考察环境地形,有时候和当地居民商量动迁的问题。

  自从被列为龙马潭区“一号民生工程”之后,麻沙桥棚户区的改造旋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迅猛推进。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说,龙马潭区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书记、区长牵头,天天开会,需要哪个单位协调,立刻落实。而对于李光富一家而言,最畅快的感受是,不到一年时间,他们搬了新家。

  这让他们几乎有点不敢相信。几十年来,他们曾经数次燃起“搬家”的希望。可最后,他们一家却在那套窄小的老屋捱过了无数个春秋。有能力的邻居们早就在别处买了商品房,搬离了棚户区,可对于留下来的人而言,生活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的可能。“要不是棚改,我一辈子也搬不了家。”李光富感叹。

  当然,李光富搬这个家,也来之不易。谁能想到,这个“特殊”的棚户区家庭,曾经一度是“网格化”工作人员“重点关照”的对象。

  所谓“网格化”,就是借鉴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方式和经验,龙马潭区采取“化大片为小片”的工作方法,将一期范围的809户划分成25个征收子网格,并按照先易后难、逐格征收、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征收,形成“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的棚改工作模式。在征收推进过程中,采用俄罗斯方块游戏理念,根据工作进展,确实遇到小网格中有少数住户工作有难度,不能确保整个网格按照时间推进进度的,适时将其调整到相邻网格,将工作做通的相邻住户重新组合成新的单元格,并调整征收区域内的模拟征收红线,确保整格征收,成熟一片拆除一片。

  李光富所在的江阳化工厂宿舍就是其中一格。刚开始,工作人员到他们家曾三次被赶出门来。“家拆了,没有落脚的地方,老人、儿子咋个办?”李光富希望,搬出旧房就要住进新房。为了达成他们的愿望,工作人员带他们选看了十多套房子,最后敲定现在这套位于江都花园的精装房。工作人员还帮他们办好过户等手续,“一对一”的特殊服务,打动了李光富一家,搬进新家的李光富买好水果送到街道办事处表达心意。

  “整个麻沙桥棚户区改造征收工作面临巨大压力,但把棚改区域划分为一个一个的网格,各个推进,压力就会小许多。”小市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陈崇江介绍说。这种化“大片为小片”的“网格化”工作法,使得麻沙桥棚户区改造前期征收工作得以迅速、顺利推进。“网格化”工作法也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还吸引其他市州纷至沓来学习这一“泸州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