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泸县:党建引领异地农民工党组织发展成效初显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14日电 (陈晓琳 易圣仁)近年来,泸州市泸县深入实施服务保障农民工战略工程,加强党对农民工工作的领导,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勇于出新,敢于破局,善于出彩,做好外出农民工党员管理服务工作。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提升党员在农民工中的形象,确保“农民工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重点突破“强骨”:探索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新机制
泸县现有农村劳动力56.17万人,转移输出就业43.53万人,其中农民工党员8064人。过去,许多农民工党员外出就业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加上农民工党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社会角色多样化、思想观念差异大,异地就业流动大等因素,农民工党组织开展活动难。
泸县强化党建引领,探索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新机制。建章立制,聚“散沙”强堡垒。2020年起,探索制订了《泸县驻异地农民工党组织管理办法》《泸县异地农民工党组织党建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试行办法,泸县县委组织部印发了《泸县县外农民工党员管理十八条措施(试行)》,逐步探索完善农民工党建工作机制。一系列工作机制为解决异地农民工党组织的建设、指导和管理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全面梳理在外农民工党员的数量、职业、就业地分布特点等,按照“灵活设置、便于指导、有利管理”的原则,成立异地农民工党组织,做到了“搭好班子,配好人马,保障经费”,做到了“党建制度化,管理规范化”。
异地农民工党组织仅是建立还不够,制定定期工作动态报送制度,及时了解工作动态,强化对镇(街)农民工党建工作考核力度,推动农民工党组织“横向到边”式覆盖,农民工服务“纵向到底”式延伸。
双向协同,保障农民工党员不离党不流失。加强农民工党员流出地、流入地双向协同,推进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双找”工作。通过双向对账,围绕流向、从业情况、政治面貌、返乡创业意向、入党意愿、担任村干部愿望等“六个清楚”,找回失联党员278人,确保农民工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帮助农民工党员与流入地组织对接,为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搭建倾吐情怀、排忧解难、联络乡情、共商发展、追求进步的平台,通过“共建共管”,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用心用情,增强归属感。引导党员亮身份,争先锋、做表率,在急难险重等工作中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彰显价值,并在农民工党员队伍中营造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提升农民工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异地农民工党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挖掘优秀农民工党员先进典型,通过带动作用明显、示范作用突出的先进农民工奋斗事迹,让农民工做到“前进有方向,学习有榜样,干事有动力,创业有激情”。
泸县异地农民工党组织聚焦外出农民工的操心事、烦心事、劳心事,及时回应他们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子女就学、薪酬劳资、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诉求,切实增强农民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于农民工在外打工创业需要解决的困难、对家乡建设发展意见建议、留守亲属生产生活困难等问题建议,泸县异地农民工党组织进行梳理分类,及时将问题反馈给市农民工综合党委,转给相关部门(单位)限时办结。如:重庆、成都、贵阳、上海、青海等异地农民工党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泸县籍农民工及部分党员关爱活动,并为农民工及子女提供医疗、上学等帮助;中山异地农民工党组织协调当地人社部门和用工企业,开展“情系农民工•温暖返岗行”志愿服务活动,帮助179名泸县籍农民工免费乘车赴中山返岗务工;上海异地农民工党组织通过法律援助为泸县籍在沪装修工人讨回工资20余万元。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让他们感受到农民工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也让更多的农民工党员愿意加入泸县异地农民工党组织。
政策有高度,措施有力度,服务有温度,就能增进农民工党员对农民工党组织的情感认同度、发展关注度、感召落实度。自2019年以来,在泸县农民工外出务工较集中的重庆、昆明、成都、上海等10个地方,建立了异地农民工党组织和服务站10个,为近3000名泸县籍异地农民工党员建起“新家”。
细化学习“铸魂”:解决“分布广流动大集学难”问题
农民工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存在分布范围广、流动性较大、去向掌握难、集中学习难等现实问题。
泸县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抓牢在外农民工党员思想政治建设,让农民工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统一行动步调。
创新组织方式:不掉队不脱学。以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线,扎实抓好意识形态教育,确保“初心不忘、使命在身,重任扛肩”。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为了确保农民工党员“不掉队、不脱学”,泸县异地农民工党组织通过建台账、搭平台等方式,确保农民工党员“离家不离岗”“流动不流学”。如:泸县驻重庆市农民工党委将泸县籍在渝农民工党员纳入管理教育中,让农民工党员“离乡不离党,初心永不忘”。针对农民工党员在外务工,与党组织联系疏远,组织生活参加少,集中联系难,缺乏系统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料等特殊情况,该党委破题,借助商会会议和每月轮值活动召开党史学习专题会议,以党委书记带头讲党课、党员轮流领学原著、集体观看视频等方式,组织农民工党员学党史,组建微信平台党史学习群,每日分享党史学习资源,方便农民工党员党史知识随时随地掌上学,及时分享学习感言。
创新管理方式,专业人专业事。异地农民工党组织人员多为商会或企业负责人,社会兼职较多,对党建工作普遍不熟悉、不专业,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开展活动经费不足,其组织阵地建设还不规范,组织吸引力还不够强。解决异地农民工党组织建设薄弱问题,必须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群众工作优势、服务管理优势,实现“哪里有农民工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农民工、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从2019年起,泸县从乡镇抽调了两名中共党员,分别担任泸州市派驻成都和东莞农民工党委副书记,同时兼顾泸县派驻当地农民工党组织的指导与管理协助,专职从事农民工党建工作,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助力泸州市异地农民工党建这个省内独创的亮点工作更加突出。
创新学习载体,线上线下结合。泸县异地农民工党组织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新组织生活会形式,探索出整合商会同步开、分组分步“一线开”、八小时外“工余开”、网络视频“异地开”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由于组织了异地农民工党员参与党史学习教育,锤炼了党员干部的党性觉悟,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确保其“政治方向不迷失,思想意识不变质,工作作风不散漫”。
搭台唱戏“培根”:解决农民工回乡创业意愿不强的问题
泸县坚持党建引领,出实招,亮硬招,谋新招,做好农民工的招商回引,为返乡农民工搭建干事的“大舞台”,提供创业“主阵地”,推动“返乡潮”向“创业潮”转变,促进“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发展。
聚力实施“培养工程”,强力做到“为我所用”。一方面培育致富带头人,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发展特色产业、领办创办项目,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0余名,成立合作社160余个,实现村村都有农民工致富带头人;另一方面,按照“原籍吸纳、接续培养、双向考察、两地公示”原则培养发展党员,对返乡农民工“一对一”跟踪培养,吸纳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80余人,发展党员40余名。积极选育农民工党员,把优秀农民工党员培养成村(社区)干部,做到“聚焦队伍建设抓使用”,解决了乡村振兴人才不足的问题。
大力实施“回引工程”,倾力发展“归雁经济”。制定细化农民工回引20条措施,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工返乡下乡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服务保障,激发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促进外出务工农民工返乡创业逐年增加。泸县已建立国家级电商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市级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等孵化载体15个,建成有特色、有亮点、有活力的乡镇产业园11个,入驻创业项目438个;每年向农民工发放贴息创业担保贷款2000万元以上;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融资、创业培训、跟踪服务等公共服务。
创业有平台,干事有政策,经营有服务,让农民工“留得下、稳得住、富得起”。今年,泸县回引农民工8310人,3年累计26327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32%;累计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15个,新增回引创业项目总投资2.01亿元。
努力树立“创业明星”,尽力推动“明星效应”。分类筛选推出一批创业就业项目,着力培育一批返乡创业农民工致富带头人;选树典型,推荐参加返乡创业明星和返乡创业新星评选,营造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良好氛围。泸县返乡农民工杨永清、胡绍彬分别被评为四川省返乡创业明星、省劳动模范。
三年来,泸县异地农民工党组织协助家乡开展招商引资宣传对接,通过乡情感召动员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协助家乡开展招商活动20余场次、引资达到3000万元,项目成功落地7个、正在筹备对接7个。(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