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七进”上再添“五进” 宜宾普法再加码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日报记者 吴亚飞 颜婧)“依照借款单据,拖欠村民张德刚的3000元必须在一月之内还清……”5月20日,宜宾市江安县江安镇黄坭村法律援助工作站内,村中“法治委员”唐行平正在调解一起村民欠款纠纷,他娴熟地运用相关法律常识劝导,调解双方很快达成共识,矛盾化解。
像唐行平这样的“法治委员”在江安县共有753名。依托于法治委员,唐行平所在的江安镇所有村民院坝都设立了网格化管理工作站,每户居民都有一张法律服务“便民卡”。
目前宜宾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的创新之举——在“法律七进”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增加了法律进楼院、景区、网吧、工地、公共场所等“五进”,“法律十二进”成为“法治宜宾”的群众普法营养大餐。
宜宾普法,为何再加码?“伴随‘法律七进’工作不断深入,再添“五进”是要扫掉普法工作中发现的盲区和死角。”该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曾健解释,新增的“五进”中,“法律进景区、工地”是立足于宜宾为川南地区旅游大市、工业大市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现实需要所订立;而“法律进网络、楼院、公共场所”这“三进”是在原有“七进”基础上,深入基层“抓落实”,将普法范围再扩大、再细化。
随着宜宾版普法营养大餐地推进,改变看得见。最近,宜宾市丽雅龙城商品房建筑项目负责人发现了一个新变化:开展了几次工程质量安全法规集中培训后,工人施工时穿拖鞋、不佩戴安全帽的现象几乎看不见了,“还有工人主动来要求想学习有关务工农民权益保障的法律知识。”
树立起法治意识,让黄坭村村民感受到实在好处。“以前村民有纠纷,经常闹得不可开交,现在,大家有问题都通过‘法律服务便民卡’找‘法治委员’解决。”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的村民张德刚说,法治委员懂法,还带动全村村民学法、用法,村民的法律意识显著提高。今年以来,全村470户村民只发生3例矛盾纠纷,并全部成功化解。
黄坭村是宜宾全大力推进普法工作的一个缩影。按照“法律十二进”要求,该市创新各个点位的普法形式,充分“接地气”:推行“法律进公共场所”,宜宾县在重要公共聚焦点打造法治文化宣传栏,修建法治文化广场;推进“法律进工地”,全市各大大小小工地开展建筑从业工人培训,发放务工农民权益保护等法律知识手册;推进“法律进景区”,珙县龙茶花海将赏美景和学《环保法》相结合……“普法工作要注重‘因地制宜’,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法制宣传,更易于接收。”曾健说。
与此同时,为保障普法成效,宜宾再“进”一步,将普法和示范创建相结合——统筹推进“法律十二进”的片区经验收合格后,被评选为“法治示范片”。“这是着力解决‘十二进’各点位碎片化和不平衡的问题。”曾健一语道破,连点成片可集合“十二进”的集聚效应,避免因为点位多出现“散”、“乱”、“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