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重稀:战场上失去右眼右手 60年来倒拉手风琴作曲

30.07.2014  09:31

汤重稀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先进事迹报道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摄影 赵霞)60多年前,他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身负重伤,失去了右眼右手。但他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学习使用左手触键拉手风琴,成为了倒拉手风琴的作曲家……

        他就是伤残军人汤重稀,现居于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八一建军节将至,记者走进了这座特殊休养院,这是全国规模最大、伤残军人最多最集中的休养院,现有在院供养残疾军人179名,他们平均年龄69岁,其中年龄最大的93岁。

涂伯毅老人向大家讲诉那段故事

        荣誉馆内收藏着周恩来总理亲笔抄录的诗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始建于1951年,主要承担各个战争时期及国防建设中负伤致残的一至四级残疾军人住院、康复、修养服务,并未社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历年来共集中供养了2800多名伤残军人。

        在抗美援朝老兵涂伯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休养院内珍藏着老兵记忆的荣誉馆。这个荣誉馆于2009年元旦正式对外开放,由两个展厅和三个展区组。

        “没有眼睛照样读书看报,没有双手一样写字弹琴。两腿瘫痪能用双手劳动,没有双脚也能疾走飞奔……”这是第一展厅正中间的墙上一幅扩放图片上的文字,这是周恩来总理亲笔抄录的诗《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

        据涂伯毅介绍,这首诗原本是休养院内特等伤残军人刘渝生创作的。1958年6月,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业余演出队应邀到北京演出时,刘渝生的这首诗是演出节目之一。没想到,演出结束后,周恩来处理完公务,连夜挥毫,将这首诗亲笔抄录出来,作为给演出队的纪念。

        涂伯毅至今记得当时的场景,感概万分,“第二天一早,总理的秘书就把他亲笔抄录的这首诗送到我们的住处,整个演出队都特别激动。”据了解,为了防止遗失,周恩来抄录的原件已经送往国家军事博物馆收藏,荣誉馆内只典藏了复制品。

周全弟用断肢写书法

        特写>>>

        涂伯毅:曾受周恩来总理接见 用余生激励青年人爱国

        作为荣誉馆的向导,年过八旬涂伯毅也是伤残军人中的一员。1949年12月,他参军入伍,中学毕业的他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军政干部学校。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涂伯毅成为第一批开拔朝鲜的志愿军,参加过抗美援朝第一、二、三、四次战役。

        1951年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这天,涂伯毅随部队埋伏在山坡上,头顶的敌机来回盘旋,突然投下凝固汽油弹,“扑哧”一声,他的周围顿时一片火海。来不及细想,涂伯毅冲向距离他最近的一个石洞,而正是这个举动救了他的一命。但猛烈的大火将他烧得面目全非,双手也被严重烧伤。

        伤愈回川,当时正是20出头的小伙子,他的脸却几乎分辨不出五官,一度对生活十分悲观。但后来,他还是决定振作起来,开始学唱歌、跳舞、打击乐器、指挥,后来当上了伤残军人演出队里的“专职”指挥。正是1958年6月,他跟随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业余演出队到北京演出时,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人的亲切接见。

        如今,白发苍苍的涂老仍精神抖擞,长期以来为休养院参观者做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我要对得起党和领导,用余生激励这一代青年人爱国。

杨建国为伤残军人做护理

        汤重稀:战场上失去右眼右手 60年来倒拉手风琴作曲

        和涂伯毅一样,汤重稀也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负伤的。他还记得,那是1953年初,上甘岭战斗刚刚打完,在转移阵地时,他所在的队伍遭到了敌军的突袭,作为一名文工团队员的他,为接应车上一位女队员跳车,被子弹打中。威力极大的机枪子弹当场打断了这位17岁少年的右手,弹片从腕骨上溅起,又打爆了他的右眼。

        从朝鲜转送回国医治战伤,汤重稀住进了延吉市某野战医院。曾是文工团队员的他勇敢面对了身残失去登台演出机会的现实,决定改学作曲,并练出了左手倒拉手风琴的绝技。从事音乐创作50多年来,汤重稀共创作了歌曲、舞曲1000多首,其中发表的达400余首,他也因此在1988年被收录进《中国音乐家名录》。

        汤重稀在休养院里度过了近60年,他也在这里找到了爱人,如今也已儿孙满堂。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他仍能完整地哼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