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省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22.12.2014  17:41

 

【专报要点】调研结果显示,我省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与社会风险呈现负相关关系,社会保障支出非但没能缩小收入差距,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风险发生的概率。本期《专报》提出,应树立“公平公正、开放透明、合作参与、持续”的治理理念,提高社会保障的长效治理能力,促进我省民族地区持续、稳定发展。

 

四川大学沙治慧主持的2012年省社科规划项目《四川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与社会风险治理研究》中,提出如下观点:

一、四川民族地区社会风险状况和社会保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四川民族地区的社会风险问题日趋严重。课题组调研发现,四川民族地区社会风险水平总体偏高,是四川省均值的2倍多,是全国均值的2.6倍;社会风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无论是脆弱性,还是不安全程度、紧张程度均出现明显增长,2000年至2012年平均增长幅度为43%。其中,社会脆弱程度最为严重,社会脆弱指数均值和人均评分分值都处于最高水平;同时,社会不安全和社会紧张程度正逐步走强,社会紧张将会成为未来该地区最主要的社会风险。三州地区是社会风险的高发地区,该地区社会风险指数均值是其他地区的1.5倍。其中阿坝州的社会紧张程度最高,凉山州的社会脆弱问题最严重,甘孜州的社会不安全风险上升最快、最明显。

(二)四川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1. 社会保障绩效水平亟待提高。四川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绩效呈不断下降的趋势,治理能力渐弱。社会保障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投入结构失衡问题严重;治理风险的整体收益日渐趋好,但收益增速远低于投入增速。

2. 社会保障的满意度较低。57%的被调查者对四川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治理能力的评价为“一般满意”及其以下;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政策透明度不高是导致满意度较低的关键原因;被保障对象缺乏理性的社会保障期望,过于关注政策的经济收益,忽视服务供给过程,是导致满意度偏低的直接诱因。

3. 社会保障与社会风险呈现负相关关系。一方面,四川民族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对收入分配起到了“逆向调节”的作用,社会保障支出非但没能缩小收入差距,反而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另一方面,社会保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风险发生的概率,即随着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社会综合风险也呈现增加的态势。

4. 政府在社会保障治理中的主体职能有待转变。四川民族地区政府缺乏对社会风险的系统认识,没有建立起风险治理文化;风险沟通中缺乏信任;社会风险治理职能分散,职能重叠,责权不清,有待整合;社会保障的基层治理体制尚未建立。

5. 社会保障治理过程中的信息服务能力低下。四川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信息难以实现共享,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唯一性,加大了治理的难度。

(一)加快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十八大对社会治理提出的六个要求,以及“十二五”社会保障发展规划和社会保障发展趋势的要求,加快推进体系建设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三层一体的”社会保障治理体系,大力发展“保底层”、积极发展“主干层”、不断拓展“补充层”。二是建立重点突出、内容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社会保障结构。四川民族地区应以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为发展主体,积极推进建立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专项基金,加大对重大自然灾害保障和极贫人口救助的投入力度。三是应确定适度的人均社会保障结构水平,充分挖掘民族地区社会保障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水平,提高四川民族地区社会保障的治理效能。

(二)建立社会保障治理满意度评价机制。 首先,四川各级政府应在国家指导性文件的基础上,落实相应的配套措施,如社会保障评价机构甄选、评价范围确定、评价流程等。其次,明确包括政府、社会公众和第三方机构在内的各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再次,建立满意度评价模式,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保证满意度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最后,设计包括信息关系、应用机制、运行流程在内的运行模式。

(三)转变社会保障治理风险过程中政府的主体职能。 一是建立社会风险治理的沟通机制,保证沟通的稳定性,使风险、公平和信任处于一个内容一致、设计连续和分权多样的平台上。二是进一步整合社会保障治理风险的职能。建立专门的风险治理部门,负责风险沟通、识别、处置和治理的指挥协调工作;理顺社会保障各部门职能,加快推进社保机构整合的步伐;建立专业化社会保障基层经办机构,提高零距离服务供给能力,提高经办机构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三是将风险治理融入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培育风险治理文化。一方面,建立风险问责制度,将风险治理能力的评价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另一方面,加强风险文化教育,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责任感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企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治理风险的责任承担机制,提高合作治理风险的水平。

(四)加快提升社会保障信息服务能力。 一是建立省级部门和县市级部门相配合,以及时、准确、完整披露和传递社会保障信息为目标,以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建设为依托,多种技术相结合的多层次、互动式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二是加大资金、技术和人员上的投入。在资金上,设立全省统一的拨付标准,根据各市州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配置,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技术上,建立全省统一的技术规范,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技术,提高信息开发和资源共享的能力。在人员上,应注重培养社保信息管理的专业化人才,并注重提高民族地区现有人员服务能力。三是加快社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要求,继续积极推进设备资源统一、数据信息统一和技术资源统一管理的数据中心的建设,实现数据的充分集中。另一方面,搭建以省、市为主干,建立各社保职能部门、各社保服务机构、定点医院、药店等相关单位为一体,以向乡镇、社区基层经办机构为延伸线的全覆盖信息网络,实现与社保基础信息资源的共享,确保社保信息的无障碍流动。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