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
最近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关注和议论。有人认为调结构、促改革就要以增长为代价,也有人对我国经济前景产生疑虑和担忧。刚刚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对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对做好各方面工作影响很大。为此,有必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的总体经济形势、结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全面分析。
回顾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今年上半年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增速在由高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这其中有近几年人口结构变化、工资成本上升、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规律性原因;有全球经济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常态慢增长,以及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减弱,外部需求增长速度出现趋势性下滑的阶段性原因;有工业主导型经济逐步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的结构性原因。这些趋势性变化,是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基本判断依据。
深刻认识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因素,有利于我们全面、科学、理性地认识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从中把握规律,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例如,尽管增速明显“换挡”,一些人所担心的就业问题却并未出现。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就业人口700多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0%左右,这说明我们可以把GDP增长7.5%左右作为确定改革发展稳定平衡点的重要指标。再如,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投资增长快有其必然性,同时这一时期的生态约束矛盾也最为突出,如果投资增长太快,资源环境将难以承受。把握了这个阶段性特征,就可以恰当地选择投资政策,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力避投资超越支撑条件的过快增长,把重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拉动没有水分、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能强行推高,也不能任其失速。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是万万不行的。没有一定的速度,就业和收入就上不去,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的力度就会受到影响。我们不能刚刚走出了盲目攀比、“唯GDP”的误区,又走进了任由下滑、“去GDP”的误区。今年上半年,一些省份经济增长出现大幅回落,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如果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速继续下滑,或更多省份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市场预期会受影响,民生和社会支出无法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回旋空间会被压缩,保持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就会动摇。从这个角度说,完成今年经济增长7.5%左右的目标,十分重要,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适应新阶段新形势,迫切需要树立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科学“速度观”,使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符合资源禀赋条件,在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区间内适度上下浮动,关键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利民生、护生态。一定要看到,稳增长既要稳速度,也要稳质量、稳效益,才能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为此,既要做好“减法”,把资源能源消耗降下来,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降下来,把不可持续的GDP高速增长降下来;也要做好“加法”,把注意力更多放在投资效益和企业利润率是否提高,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得到优化,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是否和经济增长同步,单位GDP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是否降低等方面,把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创造和利用转型升级新机遇。(经济日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