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酸柑子”到“甜橙子” 流转土地种柑橘 结出脱贫致富果

06.07.2018  18:59

 

7月3日,南充市高坪区溪头乡金华村细雨蒙蒙。沿着该乡“百公里柑橘产业带”驱车前行,近30万亩柑橘林和枝头的黄色驱虫板格外显眼。
  站在嘉陵江一侧的高坡俯瞰,连片柑橘林和新建的高层农舍映入眼帘。该乡乡长杜成林感叹,上世纪90年代初曾一度让该村引以为傲的“酸柑子”已被“甜橙子”所取代。“全乡298户贫困户因此脱贫,但种柑橘致富的旧路子还得靠新思路和新方法才行得通。

□本报记者敬松

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 柑橘林将迎来丰产期
  南充市古称“果州”,因盛产柑橘而得名。史料记载,南充柑橘种植历史超过1800年。而高坪区作为“中国甜橙之乡”,柑橘产业一直是农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上世纪80年代,高坪柑橘产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那时到处是种‘酸柑子’的万元户!”高坪区农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但因外出务工热兴起,以家庭为单位的柑橘种植模式受到冲击。

  54岁的袁宗明,父辈便是靠种“酸柑子”为生。“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外来柑橘品种冲击,加上本地果树品质渐衰,老乡们纷纷外出打工,唯独我还守在家里20余亩土地上。”袁宗明说,因为有现成的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他坚守老家,经历了柑橘滞销的低潮,如今也迎来了丰收。
  2010年,南充启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坪区等4个县区被确定为重点县,乘此东风,高坪区柑橘产业得以飞跃发展。如今全区年产柑橘19万吨,总产值超过9亿元。目前,该区正重点打造“高坪甜橙”这一地标产品。
  “伴随‘高坪甜橙’品牌的推广,去年自家的柑橘价格最高时达14元1公斤,我家有近2万公斤收成,产值达10万余元。”袁宗明说。
  四川本味农业产业有限公司是溪头乡种植柑橘的龙头企业,负责人邓东是土生土长的金华村人。“我曾经营丝绸生意,2010年在金华村投资100万元种植桑树,但栽桑养蚕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丝绸价格这几年也大起大落。”丝绸生意效益不佳时,他索性将目光投向柑橘。
  2012年,邓东成立了本味公司,截至目前已累计流转溪头乡4265户村民70%以上的土地,全部栽种以晚熟柑橘为主的优新品种。流转土地按每亩每年400-700元不等的价格分给村民,每年柑橘收成由公司、农户和村集体经济按6:3:1的比例分成。同时,邓东还在柑橘林配套建设了14000平方米的养猪场,年出栏生猪近3万头。猪场每年产生的300吨猪粪还能为柑橘林提供肥料来源。
  去年,4000余亩成熟柑橘林柑橘产量达100万公斤,“预计2020年,万亩柑橘林将全面挂果。”说到未来,邓东很兴奋。
  今年,高坪区柑橘产量将突破20万吨,有望实现产值10.5亿元。

反租倒包”+“飞地扶贫”新机制助农增收
  “百公里柑橘产业带”不仅吸引村民返乡,也为他们带来了脱贫新路子。
  2013年,溪头乡鲜江村1组村民唐斌将家中4亩地流转给本味公司,每年能拿近3000元的土地流转费。去年,他还通过“反租倒包”成为公司的小管家。
  “如今我管理着500亩柑橘林,公司以每亩每年500元的价格按季度给我发工资。”唐斌说,他会长期雇佣5个村民来为果林打药、育果和除虫。“按照‘反租倒包’合同约定,每亩地年产柑橘量超过2000公斤的话,多余的产值我们和公司五五分。”唐斌说,如此一来,干活的村民积极性更高了。
  像唐斌这样的“小管家”在溪头乡有18人,邓东叫他们“十八罗汉”。“利用‘反租倒包’,将护林责任落到人头,实行精细化管理,为公司省去了不少人力成本。”邓东说。
  2015年,该乡还打破乡镇、村社等地域限制,启动了“飞地扶贫”模式,即让地处偏远山区的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入园务工等方式,参与到柑橘产业园建设,实现脱贫增收。
  今年54岁的溪头乡红光村6组村民滕晓华,两年前通过政府贴息贷款2万元,入股邻村本味公司,按照每年不低于8%的分红比例,每年有1600元的红利收入。“合同一签3年,今年我会继续将钱放在这里。”3年前,滕晓华的丈夫去世,她也成了贫困户,而如今,她每年有半年时间在柑橘园务工,每天能拿50元的工资,去年收入近万元,顺利摘掉了“穷帽”。
  在高坪区,5个乡镇18个村176户通过“飞地扶贫”入股“百公里柑橘产业带”,入股资金280万元,每年分红达22万余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