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月签约70.9%——棚改搬迁的“枇杷沟速度”

16.05.2014  11:37

      5月6日早上9点,吴大明三两步跨进枇杷沟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项目征收办公室,进门就问签约人数——每隔三四天,她准来“报到”。这位泸州市江阳区北城街道枇杷沟的居民,“就想快点搬”。
        吴大明的愿望,正加速成为现实。自2月16日枇杷沟棚户区改造项目1期、共873户居民搬迁签约工作启动,截至4月21日,已累计签约619户,占总数70.9%。
        枇杷沟是泸州城区内最大的棚户区,棚改涉及人员多、住房属性复杂,搬迁难度大,为何签约却如此快速?
      怕水怕火怕滑坡,居民都想搬出去
        5 月5日下午,小雨淅沥,刘天淑家的堂屋摆满塑料盆接雨水。这间建于新中国成立前的低矮瓦房,屋顶青瓦早已松动。刘婆婆养的两只猫又爱“上房揭瓦”——每次请人捡瓦(补屋顶)后,最多1个月,又被猫刨出大洞。她都懒得再修了。“沟头垃圾很多,没有猫,耗子能翻天。”刘婆婆指着离家门不到2米的水渠说,周边数百户人家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这条近1公里长、贯通枇杷沟的水渠。记者看到散发着臭味的渠水呈米汤色,每隔一段,就有淤积的塑料袋、油桶等垃圾。
        令枇杷沟居民头疼的事儿,还有“怕水、怕火、怕滑坡”。枇杷沟紧邻沱江,一到涨水期常“水漫金山”;房屋多建在山坡上,一下暴雨容易滑坡;沿老屋房檐密密麻麻延伸的老化电线,近4年内发生过3次火灾。
        搬出去,成为枇杷沟住户的共同心愿。“搬迁改造完全是枇杷沟居民的自主决定。”泸州市住建局副局长魏光德说,棚改项目坚持片区居民同意率100%、入户评估率100%、附条件生效协议签订率100%,才能正式启动征收。
      城区最好地段建安置房,质量不比商品房差
        虽然盼了20年,但去年10月第一次看到棚改通知时,枇杷沟老居民王家财的反应出人意料——“要弄到城乡结合部去,我肯定不走。
        王大爷并非个例。枇杷沟地处泸州市中心,离繁华的水井沟路仅几分钟,周边学校、超市、医院等一应俱全。而为保护枇杷沟内明代古城墙,且提升城市品质,泸州市政府已决定“异地安置”枇杷沟居民,原地转为绿地等公共空间建设。
        去年11月的安置房户型讨论会,让枇杷沟居民吃下“定心丸”——枇杷沟安置房佳兴名苑,最小户型也是两室一厅;所有房间有飘窗,采光好;阳台面积减半计算;公摊面积最高不过7%……
        居民满意的还有地段。泸州市江阳区住建局局长张毅介绍,安置房毗邻沱江边春景中路,这一路段修建的“都是泸州市的高端商品楼盘”。“居民要求很明确,在城区最好地段,建不低于附近商品房质量和环境的安置房。”魏光德认为,最大限度确保居民利益,是枇杷沟棚改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
居民组建自改委,“自下而上”沟通有渠道
        佳兴名苑户型设计好,但还是有居民看出了问题:A9户型,厨房只能从卫生间进入。
        发现问题的居民,立马告知枇杷沟原居委会主任何福芝。她与项目征收领导组相关负责人一通电话,不到半个月,新设计图出炉——厨房入口改在客厅。
        问题解决,得力于枇杷沟棚户区和危旧房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由居民差额选举产生的9位委员,代表枇杷沟的1332户居民发声。“一个‘自下而上’的沟通渠道,可以发掘政府盲点。”项目征收领导组成员、北城街道廉溪路社区书记曹兰介绍,在遵循泸州市政府有关政策的前提下,自改委及时收集并反映民意,提高了处理效率和成效,减少搬迁阻力。
        自改委在调解居民内部矛盾中的作用亦不可替代。年过八旬的陈淑珍婆婆,坚持不搬。街道办多次上门解释政策,都吃了“闭门羹”。唯有对何福芝,陈婆婆才敞开门,说出心中疙瘩——住了几十年,想留在当地。“很简单啊,用补偿金在附近买套房就行了。”何福芝一番劝说,陈婆婆终于点了头。(消息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