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耀天府:崛起中的1578平方公里高地

12.12.2014  15:03

本报记者 衡昌辉 摄 

  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大事记

  2011年国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首次提出规划建设天府新区

  2012年《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加快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点城市新区

  2013年12月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报送了将四川天府新区批准为国家级新区的请示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推动天府新区创新发展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四川天府新区

  2014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四川天府新区总体方案

  2014年1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四川天府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极,栋也,屋之正中至高处。

  中国西部,成都平原东南方向,正加速崛起幅员1578平方公里的高地——四川天府新区。

  这里是国家战略实施的腹地。

  摊开中国地图,如果用笔将目前已获批的11个国家级新区连成线,一幅壮美的画面立即显现:一支指向太平洋的长箭将要离弦,让人禁不住要闭上眼睛、屏住呼吸,准备聆听长箭呼啸而过的美妙声音。细看更有味道,由北向南的6个沿海国家级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西海岸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广东南沙新区串联成一把巨大的弯弓,陕西西咸新区、甘肃兰州新区、贵州贵安新区串联成一根已经发力的弦索,而四川天府新区与重庆两江新区则串联成那支即将离弦的长箭,它将要飞驰的路线与长江黄金水道奔流入海的轨迹完全吻合。

  这样的画面意味深长。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西部蓄势待发,要从边远的内陆变为开放的前沿,于是借力东部沿海区域这支弯弓,如疾驰的利箭一般,穿越太平洋,直达世界经济的中心。四川天府新区是这支长箭的着力点,向西拉动的力度,将直接决定这支长箭向东行进的速度和飞行的距离。由此,天府新区承担的国家使命呼之欲出,西部的战略要素将借由这支长箭,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融入全球现代产业协作和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分享全球产业链上的价值,挖掘出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力。

  这里是四川战略启动的爆点。

  我们再打开四川地图。2013年5月召开的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描绘了一幅四川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宏伟蓝图,一组层次丰富的“”组合让人印象深刻——成都定位是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天府新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定位是支撑四川发展的“新兴增长极”;绵阳科技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定位是“区域发展平台”。如果用大大小小的圆圈标注不同层次的极,居于中心位置的圆圈就是天府新区,似乎只要用手轻轻一拨,环环相扣的一整套齿轮带动装置马上就要转动起来。

  众所周知,增长极形成与发展过程会产生两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会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回流和聚集;扩散效应会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扩散。增长极构建的基础在“极化”,即集聚到足够多的优势资源,而成败的关键则在“扩散”,即能否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以天府新区为引领的“”组合,让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有机融合,一方面凭借天府新区的国家级金字招牌,加速在全球集聚资源,另一方面凭借天府新区与其他“”不断完善的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顺应天府新区升级的新一轮“”“”排兵布阵,有望让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推进全面提速。

  这里是改革创新试验的基地。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和动力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刚刚晋级的天府新区要完成国家使命和四川任务面临新的挑战:融入全球产业体系面临困难,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趋缓,吸纳聚集跨国公司、优势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的难度加大。此外,对各级政府而言,在收入减少,债务风险增加的现实条件下,要进行上千平方公里规模的城市化开发,投入成本、建设周期以及困难程度都可想而知。

  没有比改革创新更强劲的动力。在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建立自主创新制度体系、推动区域合作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不仅是天府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将对西部乃至整个中国的转型升级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也是极的应有之义。

  □一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