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小伙来自埃博拉疫区 到成都“第一课”隔离17天
留学第一课
“我很理解”
29岁的尼日利亚小伙萨尼是西南交大的博士新生。
尽管小伙用“无聊、乏味”来形容这17天,但对于“隔离”的做法,他还是表示理解。
昨天记者了解到,从8月中旬开始,成都就已经在对从疫区国家到蓉的人员展开健康监测,目前有30多人正在进行监测,而总共有70多人进行了监测。
成都第一课
“虚惊一场”
这期间,萨尼右臂的伤口还让大家“虚惊一场”。原来,这道伤口是他在骑自行车时摔的,缝针后又裂开,但小伙没注意,隔离第二天才被护士发现。”院长贾全芬回忆说,当时就怕伤口感染发热,而埃博拉的症状也是发热,如果因为混淆而影响判断,就麻烦了。
这学期,29岁的尼日利亚小伙萨尼(Sani)成为了西南交大的博士新生。但从9月22日到校算起,他在第18天才正式开始留学生涯。因为他的家乡是4个埃博拉出血热的疫区国家之一,他一报到就住进了医院隔离病房,每天接受健康监测。
靠着电话和网络,萨尼独自在校医院“宅”了17天,前天终于解除了监测,搬进了留学生公寓。
体温正常 解除隔离
截至10月8日,萨尼已“隔离”了17天,体温一直正常。校医院请示郫县疾控中心后,对方的意见是:他从9月19日入境到10月8日已有20天,可以解除在校医院的医学观察回学生宿舍,但体温监测要持续到10月12日。“知道能出来太开心了,一个人在里面确实太无聊啦!”
尽管萨尼会用“无聊、乏味”来形容这17天,但他对这项政策还是万分理解。他的家乡古绍(Gusau)是尼日利亚扎姆法拉州的首府,位于西北部。在那里,疫情并不是“爆发式”,人们不会谈“埃”色变,但大家会时常留意自己的体温,去银行、车站、超市等人多的地方时,进门要洗手,还要测体温。
据了解,在本届西南交大的留学生新生中,有3位来自疫区国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的学生,他们全是博士。萨尼是3人中第一个到校的,而另两位几内亚的学生,因为航班不断变动,还未到学校报到。
类似人群 70多人
事实上,像萨尼这样的“隔离”,在医学上应称为“健康监测”,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医学隔离。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的通知》来看,仅从疫区来华(归国)的普通人和埃博拉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它们的医学观察办法和程度不尽相同,这中间需仔细判定。
一般来说,对从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国家或地区来华的人员、来华前21日内有疫区旅行史的其他国家人员和从疫区归国的我国公民进行的是健康监测和管理,判定为密切接触者的,则展开隔离医学观察。如排除密切接触可能,则由目的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指导疫区来华(归国)人员每日做好体温监测等健康监护,监护截止时间为离开疫区满21天。
学校要对学生实施医学观察,适当限制活动范围,原则上不安排与其他人员有密切接触,医学观察期间每日早晚各测一次体温。
昨天,记者从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从8月中旬开始,成都就已经在对从疫区国家到蓉的人员展开健康监测,目前有30多人正在进行监测,而总共有70多人进行了监测。在这其中,外国人还不到10个,大部分是从疫区国家回来的中国人,比如在西非打工的市民。
他们一般在家休息,不外出,由社区每日询问体温情况并上报,学校则负责学生的监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