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村支书眼中的“走基层”:这真是省城来的干部?

26.01.2014  10:07

    1月24日一大早,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朱场村党支部书记高永松就向村里的核桃地走去。自从去年10月全村栽种下1万窝核桃苗子,高永松每天都习惯性到地里转一转,“多亏省城里‘亲戚’帮忙,村里找到了核桃这条‘造血’路。

    高永松口中的“亲戚”,是每周末都到村里“报到”的省委组织部各支部党员干部,去年7月起,他们利用周末,分期分批深入朱场村“解民难、听意见、受教育”,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他们是实实在在来帮村子解难题的。”高永松说,朱场村地处偏僻、以山地为主,全村只有1个组产茶,其他都只能靠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作物为生。由于土质不好,种出来的粮食只够自给自足。

    能不能帮村子找到适合的产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在与省委组织部党员干部“唠家常”时,村民们说起了自己的愿望。

    “没想到他们这么上心,很快就请了农业专家来调研。”高永松记得,当时村里来了4名专家,开展产业发展取样分析和科学论证,发现当地适合发展核桃产业,于是帮助村干部制定核桃产业发展规划,还组织78名村民代表参加核桃种植技术培训班,并提供1万窝核桃苗分发给村民种植。

    高永松说,核桃苗种下去,3年挂果,8年进入丰产期,预计一棵树能结50斤干果,比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好得多。如果产业发展起来,还可以带动周边的村一起致富。

    “每次来村上,他们都直接进村入户。”高永松回忆,有一次,因为刚下过大雨,滚水坝被河水淹没,前来帮扶的人员只能提着鞋,涉水过河。之后又光着脚,跑到3组村民杨太华家走访。“当时杨太华还拉了拉我的衣服,小声问,‘这真是省城来的干部?’

    听民声、问民意、解民急,省委组织部党员干部围绕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基层组织等方面,确立了18项帮扶项目,包括投入资金人力改造村民饮水池、疏通整治河道等,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村民都亲切地称他们是朱场村的省里‘亲戚’。”高永松说。记者 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