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贫困村党员带头示范谋发展 残疾村民不等不靠摘“穷帽”
( 李果 曹伯同) 今年以来,南部县精准发力、精准施策,让贫困群众找到了发展路径、看到了致富希望、坚定了脱贫信心。如今,在该县的19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不少贫困户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自身发展生产,积极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了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和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引路人”。
党员示范 带头发展
王家镇顶子山村是该县重点贫困村之一,辖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辖5个组,现有耕地835亩,有贫困户35户、119人。该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技术落后,部分农户零星养猪、鸡、鸭等畜禽,形不成规模和气候,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这个村如何才能脱贫致富呢?贫困党员张丕安给出了答案。
张丕安今年59岁,不善言辞,没有学过手艺,只能就近到场镇周边的工地“打小工”,来维持家里的日常生活开支,经济状况捉襟见肘,他家也因此成为该村的贫困户之一。
年纪大了,缺乏技术,家中困难……就在张丕安为家里的生计焦头烂额时,帮扶单位和镇村干部帮他制订了一系列帮扶措施。该村党支书张长英养鸡经验丰富,“第一书记”陈强伍就让他向张丕安传授养殖技术。
今年4月,张丕安在自家房屋周围搭建起养鸡的围栏,向村委会申请免费的鸡苗100只。为了学习养殖技术,他主动找张长英为他讲解技术要领。如今,张丕安家养的第一批鸡已经全部售完,为他带来了2000多元的净利润。
“现在,第二批鸡苗也领回来了,有150只。”张丕安说,他用入户补贴资金购买了两头牛和两头猪,扩大了养殖规模,确保年底前能成功脱贫。
“村上对我很支持,不仅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和鸡苗,还帮我规划栽植了4亩多杂柑,果树苗也不要一分钱。”张丕安说,目前,他正在努力学习果树管护技术,力争在2018年果树挂果时能获得大丰收。
据了解,为了尽早摘掉自己的贫困户“帽子”,今年,张丕安还和妻子耕种周边的撂荒地4亩多、撂荒田近5亩,收获菜籽1000余公斤、稻谷3000余公斤。
据张长英介绍,在张丕安的示范和带动下,该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纷纷自谋发展寻出路。
“村民蔡洪福打算承包10多亩撂荒田养殖泥鳅;贫困户蔡国强自建鸡舍,第一批养鸡400余只,第二批达800只。”张长英说,在张丕安的带动下,该村发展土鸡养殖的群众达到60多户,所有有劳力的贫困户实现应养尽养,全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栽植杂柑1.5万余株。
不等不靠 自谋发展
6年前,因交通事故导致肢体二级残疾,家庭陷入困境,王家镇红庙子村村民张兴林靠着顽强毅力,挺过生活的低谷。如今,他再次燃起创业致富的激情,不等不靠,用勤劳和坚韧,改变贫穷的生活面貌。
10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红庙子村。年过半百的张兴林身板瘦削,头发斑白,走起路来一脚高一脚低。见到有人来,他忙和妻子王学珍从屋里搬来凳子。
目前,张兴林家耕种了旱地2.3亩、水田1.5亩,种植油菜、花生以及水稻等作物,养了鸡、鸭、鹅等家禽近100只。另外,栽种了核桃树、杂柑等果树110余株。
“尽管腿脚不便,我每天都要到田间地头看一看,施肥、拔草。”张兴林说,从他家到最远的一块地有500米左右,每天一大早他就要下地干活。说着,张兴林俯下身子,迅速拆开自己手中的一袋肥料,为树苗施肥,还时不时停下来观察树苗的长势。
在张兴林家附近,有一小块地种有卷心菜、芹菜、萝卜等农作物。记者看到,张兴林从家里扛来一把锄头,到地里锄地,速度非常快。不一会儿,他提着一只水桶,为蔬菜浇水,累得满头是汗。
张兴林告诉记者,他因为车祸导致残疾,家里很穷,曾经向人借钱,但是别人怕他还不起,不敢借给他。于是,他只能和妻子靠种地和养些家禽维持生计。
“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么好,让人真想大干一场。”张兴林说,今年上半年,他在该县住建局、该村“两委”以及“第一书记”杨超云的帮助下,利用信用扶贫贷款4万元,在家中开起了小卖部,此外,还计划购买20只羊、两头猪。
“只要敢想敢干敢拼,保证年底能脱贫。”张兴林告诉记者,今年,村里给他送来了3000余元的产业发展金,支持他发展养殖业。接下来,他将用好政策支持,开家诚信小商店,认真发展小养殖,仔细管护小果园,摘“穷帽”奔小康。
身残志坚的张兴林凭着勤劳苦干,已还清了因治疗所欠下的数万元债务,他还主动申请要求今年实现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