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回忆直陈小水电优缺点获胡耀邦接受意见
《李鹏回忆录(1928—1983)》是李鹏同志亲自撰写的一部自传体书籍,详细记述了他从1928年至1983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全书16章,48万余字,收入了130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李鹏回忆录(1928—1983)》内容丰富、翔实,感情真挚,语言质朴,从一个侧面为读者展现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画卷,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李鹏同志是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作为在延安成长起来的革命者,李鹏同志不仅是延安岁月的亲历者,更是延安精神的践行者。正如李鹏同志所说:我在延安受到的革命教育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精神财富,通过学习我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了为革命胜利而奋斗的人生观,接受了从物质到精神、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认识论,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还有延安许多优良的作风,比如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这些收获使我铭刻在心,终生难忘。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基础理论知识,使我受益终生。
打开《李鹏回忆录(1928—1983)》,激荡的岁月扑面而来。
一、红色家庭 烈士后代
李鹏同志出身于一个红色家庭,是革命烈士的遗孤。
他的父亲李硕勋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和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之一,是周恩来的亲密战友。1927年,李硕勋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南昌起义。此后又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委员和浙江、江苏等省军委书记。1931年任中共广东军委书记。同年7月,他在海南岛因叛徒出卖而被捕,两个月后英勇就义。
李硕勋牺牲后,母亲赵君陶按照中央安排带着才三岁的李鹏从香港到上海,一年后又带着刚一岁的遗腹女李琼和李鹏从上海到成都。她一方面利用各种条件做党的地下工作,一方面悉心照料李鹏兄妹,含辛茹苦,饱经磨难。
赵君陶深明大义,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李鹏同志在《纪念我的母亲赵君陶》一文中说:“我要感谢母亲在几个关键时刻对我的帮助。1941年,在我13岁的时候,她就毅然决定把我送到革命圣地延安去学习,使我受到党的教育,像父母一样,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建国前夕,党中央决定派遣一批青年到苏联学习经济建设的专业知识。我原来不想去,而她极力主张我去。为此,我们母子之间发生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冲突。她批评我目光短浅,有自满情绪。最后,我听从她的劝告,服从组织决定,到苏联学习了水力发电专业。”“1955年,我从苏联学成回国,分别多年的母子又得重逢,她是多么想能与儿子生活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然而,当她得知组织上分配我到东北基层工作,以便受到更多的磨练,她放弃了自己的愿望,又一次毅然送我走上了新的征途。在东北基层的锻炼,对我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我要感谢她的智慧和远大的眼光。”
二、前辈关怀 后继有人
作为烈士后代,李鹏同志也受到了很多革命前辈的关心与爱护。
毛主席的关怀令李鹏始终铭记在心。1942年在延安,李鹏随陈云去中央机关食堂吃饭时遇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得知李鹏正在看《三国演义》,就问他:你对《三国演义》的哪一个人最佩服?李鹏脱口而出:曹操。主席追问李鹏:为什么呢?李鹏说:曹操能团结干部。毛主席让李鹏举例。李鹏说:官渡大战后,曹操取得了胜利,缴获了许多他的属下私通袁绍的高官和谋士的书信,但他并没有采取什么处置措施,而是当着这些人的面把这些书信都烧了,因此团结了这一部分人。听完了以后,毛主席点头称是。他对陈云说:这个娃娃了不起,要好好培养,将来一定是个人才。
周恩来、邓颖超非常关心李鹏的生活,要求也非常严格。在延安,有一次李鹏去周恩来家。他随手拿起一本名著《唐吉诃德》,但看后并未放回书架原处,导致后来周恩来一时找不到。为此,周恩来批评了他。“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周恩来做事是那样的严谨,那样的有秩序,他这种一丝不苟的作风影响了我的一生。”
书中还澄清了李鹏同志是周恩来养子的传闻。李鹏同志写道:周总理、邓妈妈与我的关系,就是老同志与烈士后代的关系。有人传说我是周总理的养子,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周总理、邓妈妈关心的烈士子弟,不止我一个,他们同样关心爱护其他战友的子女。我们都称他们周伯伯、邓妈妈。
邓小平同志也曾鼓励过李鹏。1958年9月,邓小平等几位中央负责同志来东北时到丰满发电厂考察,发现水库水位很低,几乎只剩下库底了。小平同志鼓励在这里工作的李鹏要好好干,他说:“现在有人攻击丰满发电厂,说去年放流不当,发生洪水,今年又把水用干了。你不要听这些话,用棉花把两个耳朵塞住,照样工作。”
任弼时、陈云、李富春、蔡畅、聂荣臻、刘澜波等革命前辈也曾在不同时期给予李鹏关怀和鼓励,使李鹏从前辈的言传身教中获益良多。
三、革命熔炉 锻炼成长
1941年2月,李鹏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这个革命的大熔炉里生活了整整5年,对这里感情深厚。
延安生活很艰苦。李鹏同志回忆:由于日军“扫荡”、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延安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我们一般都是八到十个人住一个窑洞,非常拥挤。窑洞本身就不大,只在门框的旁边开了一扇窗户,到了夏天非常闷热,有的同学就把自己的被褥搬到外面露天睡觉。到了冬天,特别是11月以后到次年3月,非常寒冷,日子更不好过。
延安却又是充满希望的。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生产运动,毛主席还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李鹏和同学们也投入到了大生产运动之中。之后,大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可以解决温饱了。
虽然生活艰苦,但是李鹏认为: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不仅让我们改善了生活,而且使我们青年一代学到了自力更生的生活本领,树立了艰苦奋斗的人生价值观,也让我们受到了劳动的锻炼。
延安的整风运动也给青年李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鹏同志回忆道:通过学习整风运动文件,我进一步增强了对党的认识和理解,也深刻认识到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给党的事业带来的极大危害。
在延安生活了近5年,李鹏从一个少年成长为青年,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四、留学苏联 志向高远
赴苏留学,是李鹏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1948年,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东北局负责,选送了李鹏等21位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新中国的建设储备人才。
在选择高校、专业时,赴苏治病的任弼时同志对他们说:你们不要选择政治,也没必要去军事院校。你们应该学习经济管理和自然科学,我们国家急需这方面的人才。至于选择哪一个学科,要根据你们的爱好和志向,自主选择。
李鹏同志回忆:任弼时同志的意见对我们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结合他的意见来思考自己的选择。我选择了享有盛名的莫斯科动力学院的水电专业。
李鹏学习非常刻苦、认真,最后的毕业设计得了满分。这样,李鹏就成为当时中国留学生中的全优生。
让留苏学子非常激动的事,就是毛主席在访苏期间接见了李鹏等留苏学生。毛主席非常关心大家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同学们要努力学习,要艰苦奋斗,同时要注意锻炼身体,有了好身体才能为祖国作出贡献。
留苏期间,李鹏还当选为中国留学生总会的主席。留苏学生总会的任务很重。包括接待国内来的新生入学,配合留学生党委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学习《人民日报》及大使馆传达的党内有关文件和报告,帮助留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组织报告会,协助做好访苏代表团的接待等。这些工作,他都圆满的完成了,并从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
1955年3月初,李鹏顺利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生活,回到了祖国。
五、扎根基层 贴近群众
李鹏同志从苏联回国后,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他发扬延安传统,密切联系群众,和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工人打成一片,取得了成绩,树立了威信。
李鹏回国后,刘澜波征求他的意见,是到部里当秘书,还是到基层工作?李鹏听后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很久了。我还是愿意先到水电基层去工作,因为我在国外学的是水力发电专业,虽然也到过几个水电厂实习,但那都是走马观花,仅仅是了解一点皮毛,我所学的书本知识还没有和实际相结合。根据以往的经验,外国留学生回国后如果不与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迟早是要碰钉子,犯教条主义的毛病,这在我们党内已有过很多教训。因此,为了使我学的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有一个较好的结合,还是应该先到基层去工作。”
1955年3月,李鹏来到吉林丰满发电厂,任见习厂长。在这个岗位上,他积极学习,勤于钻研。厂长李旭对他说:“你来的这几个月,大家对你的反映不错,因为你没有留学生的架子,能够和工人与技术人员打成一片,在技术上也很有前途。”1955年12月,李鹏被任命为丰满发电厂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
1965年7月19日,国务院任命李鹏为阜新发电厂厂长。为了尽快熟悉火力发电的生产过程和管理业务,李鹏每天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精力饱满,早8点准时到厂,开始对全厂的生产运行情况进行巡回检查。检查电厂的运行状况,是从厂房的0米层开始,到锅炉房、汽轮机房、上煤装置,最后到电厂的中央控制室。他每天上午都这样深入到生产第一线,风雨无阻,四季不变,得到全厂工人的好评。在阜新发电厂,李鹏同志和杨耀邦总工程师等还组织领导了电厂有史以来第一次9台机组的满出力发电,获得了成功。
六、勇于担当 身先士卒
勇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李鹏同志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难事急事,但他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体现出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格。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了大地震。李鹏同志立刻赶到北京电管局电网调度所检查电网情况,随后率队紧急奔赴唐山。在灾区,李鹏同志决定尽快开动带来的柴油发电机,首先向市中心的和平路路灯送电,给受灾群众一个鼓舞。大约72小时后,北京供电局抢修队首先修复了这段线路,和平路上的路灯点亮了。李鹏同志还制定计划,先把北京的电送到唐山贾庵子变电站,再考虑电厂的修复问题。在北京供电抢修队的努力下,由玉田到唐山贾庵子的输电线路,经过七天七夜终于修通了,载波电话也开通了。接着,抢修队又抢修了19个110千伏变电站和55个35千伏变电站。地震一个月以后,唐山地区的供电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了。
1981年9月,龙羊峡水电站工地发生了200年一遇的大洪水,流量达到5570立方米每秒,龙羊峡水电站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全国人民都在关心龙羊峡的安危。李鹏同志作为电力部部长主动提出要到现场指挥抗洪抢险。到了龙羊峡,李鹏同志及时传达中央指示,积极汇报汛情,现场多次组织召开防汛指挥部会议,与气象部门加强联系,仔细观察现场,用科学的方法调度抗洪大军,在非常时刻及时拍板决策。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最终取得了龙羊峡抗洪抢险工作的决定性胜利。李鹏同志亲临第一线指挥,连香港舆论也给予了好评。
七、坚持真理 立场坚定
在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李鹏同志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党的事业尽管遭受了一些错误的批判和指责,但他始终坚持真理,体现出了一位杰出的共产党人难能可贵的崇高品质。
1974年1月25日的下午,在首都体育馆召开了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批林批孔”动员大会。江青宣布:今天大会的录音整理以后,要传达到全党全军,动员全党全军全民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借着这次大会,北京电力局的派系人物又活跃起来了。几天之内,北京电力局的大楼里大字报铺天盖地,他们指责局党委对“批林批孔”不积极。更有甚者,还质问局党委:为什么要隐瞒中央的重要文件不传达。当时主持日常工作的李鹏同志十分冷静,对那些挑衅性的大字报置之不理,并以未收到通知为由,顶住压力,坚持不传达大会的录音。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当时,舆论工具已经被“四人帮”控制,不让发表悼念周总理的消息。群众的不满越来越深、越来越大。终于在清明节前后,爆发了各种形式的沉痛悼念周总理的活动,天安门广场则成为悼念活动的中心。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很紧张的,但李鹏、朱琳夫妇还是带着三个子女不顾危险,几次到广场悼念,并在纪念碑前留下了几张全家的合影。之后,有公安人员甚至来到北京电管局调查李鹏同志所乘车辆。
八、实事求是 敢于直言
李鹏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敢于直言,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踏实作风。
到电力部工作后,李鹏同志始终站在党和国家大局的角度思考能源问题。1980年6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开会讨论“六五”期间的能源政策。会上有同志提出,从我国目前的财力来看,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只能采取节约与开发并重,而且是以节约为主、开发为次的方针。李鹏同志表示,电力部拥护开发与节约能源的政策。同时,“六五”期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还是应该从2000万千瓦回到2500万千瓦。资金不足,国家计委应该给些政策。一是借点外债;二是实行利润包干。电力部门今年创造利润50亿元,而计委只给电力留10%,太少了,至少应为50%。那样,每年就可以有25亿元,才能为每年再增加100万千瓦发电装机容量和降低线损创造条件。李鹏同志发言后,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说,电力部这位同志讲得很好,有数据,有道理。
1982年10月,李鹏同志随胡耀邦同志去江西和福建考察。针对耀邦同志提出的近期要有100个县依靠小水电实现农村全盘电气化的观点,李鹏在考察中多次向耀邦直陈小水电的优点与不足。李鹏同志回忆道:“我相信耀邦同志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他提倡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深入人心的。他虽然位居党的总书记,但我认为无私才能无畏,我应该在小水电问题上讲实话。在小水电作用方面,我和耀邦同志有不同的看法,当时我希望能通过这次考察使耀邦同志既能体会到小水电的作用,又能认清它的不足之处。”经过实地考察,耀邦同志欣然接受了李鹏同志的意见。
九、坚持党性 能上能下
李鹏同志党性强,服从组织安排,淡泊名利,能上能下,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进退,始终脚踏实地地工作。
1982年,中央决定水利、电力两部合并为水利电力部,3月2日,宣布由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任水利电力部部长,原电力部部长李鹏任第一副部长。李鹏同志在书中写道:“对我来说,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天,也是考验我的一天,我的心情是平静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是为了做官,还是为了革命?难道只能上,不能下吗?虚名能值几何?有那么多的工作等待我去做,从某种意义上讲,担子不是轻了。”“我可以摆脱许多杂事,集中更多精力,把电力的事管好。有关水利的大事,我也要学习了解。”
李鹏同志在水电部成立后的党组会上表示,当副部长,能上能下,当好助手,协助钱正英做好工作。他在会上强调,新机构重点是要提高效率,使党的政治路线有实施的保证。李鹏同志还就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五点意见:提高效率从党组做起,党组开会不带助手,由成员自己汇报。权力要下放,要发挥网局和流域机构的作用。要制定明确的职责条例,实行岗位责任制,但不可能样样清楚,司局之间还要发扬协作精神。要抓方针政策,搞调查研究,各司局都能写出有分量的报告,把日常琐事下放在基层。机关要改变作风,既要起机关作用,又要为基层服务,上层建筑要促进生产力发展。
李鹏同志说到做到,在副部长的岗位上始终踏实工作,获得了广泛肯定。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李鹏同志当选为中央委员。
十、幸福家庭 良好家风
家风实质上是个人作风的折射和延伸,优良的作风必然离不开纯正的家风。出身于革命家庭,受革命前辈的熏陶,李鹏同志家中始终保持着温馨朴实、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1957年元旦之夜,李鹏在联欢会上初见担任苏联专家翻译的朱琳,随着交往的增加,两人之间产生了爱情。他们于1958年7月10日正式组建家庭。对于这一婚姻,不仅双方家庭满意,周恩来也曾夸奖说:“李鹏,你有一个好妻子,朱琳是革命的贤妻良母。”
2008年7月10日,是李鹏、朱琳50年金婚纪念。李鹏同志写道:“50年说来话长,我们经过了很多的风风雨雨,可以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彼此激励,相互帮助,也开展了友善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要说的是,我们的政治信念始终高度一致,我们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也很合得来,这成为我们50年夫妻生活坚实的感情基础。50年来,我们的感情一直非常好,不少人,包括我的同事和外国友人,都称赞我们两个人为模范夫妻。能够找到这样的终身伴侣,我感到非常幸福。”
李鹏同志对子女要求严格。1983年,李鹏同志就任国务院副总理前夕,他特意找他的三个子女谈了话。他写道:“职务变了,对孩子们要求要更严”。并对三个孩子约法三章:在家里住就要遵守家里的规矩,不得夜出不归。每月要交10元生活费,但父母不会花你们的钱。不能向他人借钱,不能替人传递信件和接受他人的礼品。
《李鹏回忆录(1928—1983)》文字朴实流畅饱含深情,让人看到了李鹏同志从烈士遗孤到国家栋梁的成长历程,更看到了他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他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的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等品质,处处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辉。他用自己的实践书写了五个大字“我是延安人”!我们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延安的好传统好作风,他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更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
(原标题:延安精神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