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四个机制”我省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以来,我省积极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了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目前,全省高校共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含网络教育课程)12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04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568门。据初步统计,全省精品开放课程累计覆盖学生人数达436万人,课程网址点击数超过8644万人次。
一是完善质量管控机制。分别组建校级、省级精品开放课程评审专家组,完善学校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主管部门审定等工作流程,逐级培育、建设、评审、推荐项目,确保课程质量和内容符合要求。通过上网监管、使用评价、定期检查等方式对精品开放课程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监督和管理课程的运行、维护和更新,实现常态化、安全化运行,促进课程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二是建立应用共享机制。目前,16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均在“爱课程”网上线,面向全国高校师生、社会学习者开放。搭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在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http://www.scedu.com.cn/jpkc/index.html#),70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全部上线,实现了课程的基本资源免费共享、拓展资源有条件共享,确保了课程的便捷获取和使用,满足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多样化需求。支持高校采取校际联合、学校与社会联合等方式,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课程共建共享。
三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教育厅、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意见》,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纳入“十二五”期间“质量工程”的重点任务,建立完善项目经费投入和管理制度。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省地方属院校共投入专项资金2905万元,用于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用及维护。
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引导省内高校将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推广、应用、共享与教育创新相结合,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等优化教学方式方法,采取在线答疑、CAI仿真教学等强化师生交流互动,采用构建“微课”网络课堂、自测辅助教学系统等立体化网络教学平台创新学习形式,以课程建设推动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积极探索精品开放课程“MOOC”化等提升教学效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