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职责,斩断名贵特产背后利益链
原标题: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职责,斩断名贵特产背后利益链
中国纪检监察报6月28日消息,“多次违规收受管理服务对象赠送的普通茅台酒30瓶、鼠年生肖茅台酒6瓶、现金2万元……”日前,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了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典型案例,其中安顺市平坝区原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邹斌因违规收受名贵特产类礼品等问题被问责。
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指出,严肃整治一些地方、单位违规收送名贵特产、礼品礼金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贯彻全会部署,强化监督职责,把整治党政领导干部、国企管理人员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作为监督执纪重点,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结合起来,严肃查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搞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突出问题,着力做好警示教育、以案促改相关工作,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排查整治
纵观近年来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不少问题涉及烟酒、玉石、能源、矿产等名贵特产。云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全省清理出公款购买库存的烟酒、茶叶、珠宝玉石等物品,督促被监督单位限期清零。在此期间,共发现违规公款购买、违规收受、违规赠送、隐瞒不报等问题140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69人,移送司法机关40人。
利用纪念币、纪念钞等金融“特产”搞腐败的问题近年来也不在少数。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部署严肃整治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专项工作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组织全系统33个机关司局、32家直属企事业单位和36家分支行共101家单位、近2万人开展专项排查整治。
“我们督促驻在部门将4种纪念币、5种纪念钞列入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清单,部署全系统各单位进行全面清理排查。”驻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负责人介绍,各分支机构还结合地域特点,对当地名贵特产进行了确认,纳入了清单,一并组织排查。
紧盯利益输送的源头,贵州省纪委监委把杜绝“特权店”“后门酒”作为工作重点,督促茅台集团取消超越正常经营的专卖店,全面停止审批新增专卖店、特约经销商和批条零售,规范营销环节,重构营销体系。
从严快查快处,形成有力震慑
聚焦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背后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狠抓执纪执法办案,从严快查快处,形成有力震慑。茅台集团原党委副书记、董事长袁仁国案发生后,贵州省纪委监委以重大案件为突破口深挖彻查,严肃查处了茅台集团原总经理刘自力、茅台集团原副总经理高守洪、茅台酒销售公司原董事长王崇琳、茅台酒销售公司原总经理马玉鹏等一批“靠酒吃酒”的“酒蠹”。
针对把茅台酒当成“硬通货”送礼变现等突出问题,贵州省纪委监委将审查调查对象收受的茅台酒依纪依法折价计入违纪违法金额,严肃查处领导干部违规违纪违法购酒、贩酒、批酒、收酒、送酒、用酒等问题。
驻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将查办中钞国鼎投资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龚士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计划调拨处原处长韩利卫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作为利用金融“特产”谋利的典型案件办理,深挖细查其借助金融“特产”大搞权钱交易的违纪违法犯罪事实,在全系统形成了有力震慑。系统各级纪检机构以案为鉴,紧盯“关键少数”,聚焦纪念币发行领域,不断加大问题发现和查处力度。
以案促改,做实“后半篇文章”
做实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腐败风险高发的关键环节狠抓建章立制,织密制度笼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自觉抵制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背后的奢靡之风、特权思想。
从体制机制入手,贵州省纪委监委督促茅台集团党委严格执行茅台酒经销权审批方面“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杜绝出现“一支笔”“一个章”的审批现象;驻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针对审查调查中发现的普通纪念币(钞)买卖行为管理有空白等问题,发出纪检监察建议,要求驻在单位履行主体责任,建章立制堵住漏洞。
从源头上铲除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滋生的土壤,驻人民银行纪检监察组会同人民银行党委、外汇局党组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工作人员与管理服务对象及其从业人员廉洁交往的规定》,明确了8类应当报备的非公务交往事项。云南省认真分析研判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背后的成因,印发了《云南省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规定(试行)》,明确领导干部不得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等谋取私利的规定,同时,在全省开展了“六个严禁”专项整治,持续整治突出问题,推动构建长效机制。
持续深化以案促改,狠抓专项警示教育,贵州省纪委监委督促有领导干部因插手参与茅台酒经营、收送茅台酒被审查调查的单位扎实开展“一案一整改”,将贵州省委原常委、原副省长王晓光,袁仁国等反面典型案例融入警示教育载体中。与此同时,在贵州省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设立专项整治展厅,在茅台集团建立茅台廉政教育馆,作为永久性警示教育基地,要求今后凡是来贵州工作的领导干部,凡是到茅台集团工作的干部职工,都要到场接受教育,持续营造“不敢腐”环境氛围。
来源:陆丽环/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