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未富先懒”是人生价值遭遇信仰的困惑

12.09.2014  13:21

    “未富先懒”,一个形象而无奈的说法,近几年来频频被引用,以形容当下面临的一种社会现象。“富二代”不愿创业,花天酒地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农二代”不会务农,到城里后又挑活,在用工荒情况频频出现时更为挑剔;“拆二代”则仗着家里的房子租金不思进取,“家里蹲”成为少数年轻人的理想职业。(9月11日《人民日报》)

    如果“未富先懒”只是一种个别现象,只是少数人的人生选择,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可能还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当它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人生选择,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阻碍,一种羁绊。

    这种困惑,与当前整个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板结有关,其更与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文化背景有关,可谓是一种心理疾病、一种社会病态。

    一方面,所谓“先懒”,其实并非指满足于“未富”状态,而是在社会资源的攫取难度面前,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却步,“”的机会却被压制。近年来,因为不同身份所造就的待遇差别和准入门槛依然存在,甚至有逆向强化的态势。这些对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中的“农二代”、城市中下阶层平民子弟界定成长发展方向,预估成长发展空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并且通过各种个例,验证了社会流动性减弱的事实,也成为瓦解成长动力的重要诱因。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和影响,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也随之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困惑,一部分人产生了信仰危机。信仰动摇、信仰怀疑、信仰崩溃、信仰错误以及无信仰等。

    信仰往往通过“”“”来表现;“”是一种精神价值的凝结和体现,积极上进不怕困难等精神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品格;“”则是一种物质利益的现实体现,通过自己劳动获得相应的回报。但信仰缺失,人们便会对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人们则产生颠覆性影响。人的本性是贪婪的、有欲望的,信仰缺失,必然导致在“”面前“”自动让位,在市场经济“利益至上”、“财富导向”、“等价交换”的价值观中,很容易就偏离正确的思想引导和调节,以至于完全背道而驰。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信仰,就没有了敬畏对象和价值标准,内心就失去了行为准则的禁区,整个人的行为就会由自己的欲望和外部力量来控制,就会意志消沉、精神颓废,萎靡不振、不思进取,悲观消极、愤世嫉俗,为所欲为、丧失底线。所以,出现“富二代”不愿创业,“农二代”不愿务农,“拆二代”仗着家里的房子租金不思进取,“家里蹲”成为少数年轻人的理想职业也就不足为怪。

    当一个社会结构有板结的趋势,外加人的思想信仰无所依存之时,人就容易产生过高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过低估价社会对自己回报的倾向。也就是说,不少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怀有不同程度的“怀才不遇”的心态。一方面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有本事的,另一方面觉得社会没有给予自己应有的机会或没有从社会得到应有的回报。“未富先懒”则在人的意识中适时出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