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烧毁的中国最长木拱廊桥到底有没有900年?
如果按照1954年重建来算,昨晚被烧毁的万安桥木制桥身只有68年历史,不过……
文 | 王 嫱
今天(8月7日),“900年古桥被烧毁”的新闻刷屏。
这则新闻的源头是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委宣传部微信公众号“全景屏南”8月7日凌晨发布的《关于屏南县长桥镇万安桥的火情通告》。
根据通告,8月6日21时10分左右,接群众报警,屏南县长桥镇万安桥失火。截至发稿时,明火已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火灾具体原因正在进行调查中。下一步,屏南县将对火灾情况进行评估,并全力做好修缮等后续工作。
万安桥8月6日晚失火现场 图源 | 央视新闻在朋友圈一片惋惜哀叹之余,有学者却指出,被烧毁的万安桥并不是“900多年的古桥”——著书《编木拱桥》的建筑历史学者刘妍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表示,其实万安桥在民国时还是一座伸臂桥,1932年复建时改为编木拱桥。也就是说,这座被誉为“中国最长木拱廊桥”的万安桥顶多只有90年历史。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失火前的万安桥 图源 | 澎湃福建万安桥的前世今生
万安桥,位于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为五墩六孔木拱廊屋桥。桥长98.2米、宽4.7米,舟形墩,不等跨,最短拱跨为10.6米,最长拱跨为15.2米。桥屋38开间、用柱156根,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两侧设木凳。
据《玉田志略》记载,该桥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桥正中石墩上有一嵌入桥墩的石碑,碑文云:弟子江稹谢钱一拾三贯又谷三十四石,结石墩一造,为考妣二亲承此良因,又为合家男女及自身各乞保平安。
万安桥原名“龙江公济桥”,后改称“彩虹桥”。因为是木质结构,900多年来这座桥命运多舛,因此在20世纪更名为“万安桥”沿用至今。
明末时,因“戊子盗毁,仅存一板”。重建后又于清康熙四十七年遭火焚,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复建为34开间136柱桥屋,民国初再次被烧毁。民国21年(1932年)再度重建,桥身向右岸延伸为38开间156柱,桥西北有重檐桥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万安桥也经历了重建和修缮。1952年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12开间,1954年当地政府出资重建。2014年12月,万安桥又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如果按照1954年重建来算,昨晚被烧毁的万安桥木制桥身只有68年历史。
失火前的万安桥 图源 | 福建广电 陆则起摄影虽然万安桥的桥身年代很新,但它所在桥址有900多年的历史,它也是现存的“中国最长木拱廊桥”。因此,万安桥1990年10月9日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作为“闽东北廊桥”之一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万安桥和福建宁德市屏南县的千乘桥、龙津桥、广福桥、广利桥,寿宁县的大宝桥、鸾峰桥、杨梅州桥,周宁县三仙桥,政和县的后山桥、洋后桥、赤溪桥等12座木拱廊桥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被烧毁的万安桥还能古法重建吗?
据悉,类似万安桥这样的木拱廊桥是中国特有的桥梁。
“木拱廊桥”指的是在木拱桥上加盖廊屋,为行人以及桥身承重木构遮挡风雨,还能平衡应力、稳定结构。经较好维护的木拱廊桥可保用几百年。桥梁史专家唐寰澄对这种“木拱廊桥”作出了“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的高度评价。
我国现存的110多座古代木拱廊桥主要集中在山高林密、谷深涧险的闽东北、浙西南地区。其中,福建省占70%以上,并主要集中在闽东地区。木拱廊桥不仅仅提供了交通的功能,还普遍是农村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各地廊桥的廊屋普遍设有戏台、凳床、摊点等,是村民饮茶、纳凉、看戏、集会、歇息、观赏、贸易等重要活动场所。
1932年复建时的万安桥,从伸臂桥改为如今的木拱廊桥,不用一钉一铆榫卯连接,这种古法造桥技艺其实一直流传至今。
据悉,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在福建传承最为完整有序。
国家级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春财,其祖父就是1932年负责建造木拱廊桥版本的万安桥。1952年万安桥被大水冲毁后,1954年重建时,黄春财的祖父和父亲都参与其中。当时,刚满18岁的黄春财和父亲一起担起主墨重任,在施工过程中他把施工图缩小画在纸上,完成了他的第一张木拱桥设计图。
黄春财手绘木拱廊桥设计图纸 图 | 屏南县木拱廊桥保护协会2008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筑历史学者刘妍表示:“万安桥焚毁,从文物上自然是极痛心事,技术传承上却并非不能恢复。”
一方面,要彻查万安桥焚毁原因,杜绝类似火灾再次发生。另一方面,可以请黄春财及其团队参与重建万安桥,并让木拱廊桥的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保护、传承、利用’始终是文物研究的三个关键词,而其中保护工作是排在首位的,在研究木拱廊桥方面,也是如此。”一位文保官员如是说。
责任编辑:张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