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期间 三大非遗精品在四川图书馆展出
6月8日,为迎接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大力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四川省首批普及培训成果展”在四川省图书馆举办。此次展览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承办,四川省图书馆协办。展览将持续到6月12日,期间会展出我省绵竹年画、羌绣、蜀绣部分精品,以及四川省首批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学员的作品。
蜀绣学员在开班仪式上展示蜀绣技艺
政府主导,促进非遗融入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作为遗产的持有者,从事传承实践的人群是确保遗产生命力的核心因素。
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传统工艺,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推进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融入生活,文化部、教育部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于2015年11月在全国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整合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依托全国57所大学开展培训计划。
四川省文化厅积极主导、大力推进此项工作,联合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三所高等院校,从2016年3月下旬开始,在成都相继成功举办了四川大学首期“绵竹年画”普及培训班、西南民族大学首期“羌绣”普及培训班、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首期“蜀绣”普及培训班,实施了四川省首批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
安靖蜀绣基地:叶显俊大师在绣房与学员交流学习
高校参与人才培养,提高非遗传承人群技艺
根据我省国家级非遗项目绵竹年画、羌绣、蜀绣的特点和参训学员的实际,四川省文化厅和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三所大学共同研究制定了首期非遗传承人群培训方案和课程安排,构建了“非遗人文讲座+传统技艺+艺术实践+艺术创作”的教学体系。
三所大学领导高度重视,整合了学校最好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予以保障。普及培训着眼于非遗传承人“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围绕“传承、融合、创新”展开,以尊重文化传统、抓住核心技艺、融合现代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为要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考察学习、展示交流并举。
教学中突出重点及特色,开设了非遗保护政策及基础知识、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非遗项目经典案例分析、当代艺术创意与品牌设计、互联网+非遗、参观考察、学员技艺交流实践等方面的课程,为学员搭建了极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遗传承人示范绵竹年画传统技艺
活态传承,让非遗人群持续壮大
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一方面为提高传承人群的创新能力,理论结合实践,加深对传统技艺的理解;一方面为培养传承人群适应市场,提高生存能力,拓展发展空间。让非遗传承人群能够依靠传统技艺服务社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融入当年社会之中,实现活态传承。
我省首批普及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通过一个月的集中学习,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帮助学员提高了文化素养、技艺水平,帮助他们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提升了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创作设计出了民族与时尚设计相结合的非遗产品。
二是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帮助学员更好地解决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创作手法和技艺方面的问题,帮助学员拓宽了项目传承路径,解决了非遗项目在设计、制作、营销中的一些瓶颈问题,增强了绵竹年画、羌族刺绣、蜀绣的传承发展后劲。
三是通过举办首批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在我省文化部门和高等院校之间搭建起了非遗保护传承长期合作的平台,让我省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有机会进入高校深造提升,同时也丰富了高校的学科建设及办学特色,实现了双赢。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将分别与我省绵竹年画、羌绣、蜀绣生产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之成为学校的艺术实践基地。
四川省首批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工作得到了文化部非遗司的充分肯定,也受到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学员们纷纷表示通过培训班开拓了视野,对将手中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更有信心。
学员体验传统年画制作过程
这次览展出的作品,大多数是参加四川省首批非遗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的学员们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培训,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创作设计的结业作品及项目衍生品。同时,还展出了我省绵竹年画、羌绣、蜀绣项目的部分精品。
这些作品,表达了非遗传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坚守与不竭的创新精神,展现了我省非遗保护取得的积极成果和传统文化融入当代、融入生活的良好前景。
这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12日,适逢端午节。去四川图书馆观赏传统手工技艺,体验非遗魅力,领略传统文化,分享保护成果,不失为体验传统文化的好去处。这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四川省文化厅为广大读者观众奉献的精彩非遗展览。
制作中的蜀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