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扩容,亚投行前路依旧艰辛

30.03.2015  12:09

  今日社评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好的开始仅是成功的一半,亚投行作为银行能否最终获得世界认可,取决于其能否建立富有生命力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运行模式,以及能否最终为“股东”带来良好回报。

  3月28日,俄罗斯、澳大利亚、丹麦等六国宣布,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朋友圈”扩容至40多个国家。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出席APEC会议期间,首次提出创立亚投行倡议。促成亚投行的现实背景是亚洲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据测算,2010年至2020年,亚洲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要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至少需8万亿美元投资。另外,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傲慢和霸权,也是促成亚投行创立的重要因素。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通常附加一些政治条件,融入更多西方价值观的贷款难免让人望而生畏。亚洲地区最不缺乏的就是资金,缺少的只是一个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亚投行在现实需求与美式傲慢的碰撞下应运而生。

  美国的盟友纷纷“倒戈”加入,亚投行“朋友圈”迅速扩容,已成为近期一个热门的国际话题。一家澳大利亚媒体表示,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众多国家的热情,连中国都感到“意外”。致力于重返亚太的美国,近年来大搞“亚太再平衡战略”,军事上利用周边国家对中国进行围堵,在国际金融秩序方面,对亚投行的创立也是极力打压。然而,最先也是最决绝地将美国的阻拦踩在脚下的,却是其最铁杆的盟友英国。英国申请加入亚投行后,法、德、意等国竞相景从,最终除日本外,美国的主要盟友“在最后期限来临前,排着队冲入亚投行”。

  美国的盟友“冲入亚投行”,对这一现象没必要过度解读。加入亚投行不过是“在商言商”的投资行为,不会改变美国及其盟友之间在地缘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关系。近年来,越来越多亚洲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发展振兴,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亚洲已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欧洲国家积极加入亚投行,目的在于参与亚洲经济发展,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进而改善欧洲经济低迷的状况。

  尽管过度解读无益,但此次美国众盟友“冲入亚投行”,还是可以视为一次公道自在人心的延时审判。改革停滞不前的国际金融规则,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就被提上国际议事日程。然而,美国在民主政治借口下上演的背信弃义,最终让各国的努力付之东流。长期以来,IMF等国际金融机构一直控制在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手中,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金融紊乱、经济衰退,急需新兴国家“供血”以维持IMF运作。当时美国政府承诺中国等新兴国家以注资换取份额提升及更大话语权,然而,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国会在2013年否决了IMF的有关改革方案。

  筹建中的亚投行“朋友圈”扩容,显然是好事。然而,好的开始仅是成功的一半,亚投行作为银行能否最终获得世界认可,取决于其能否建立富有生命力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运行模式,以及能否最终为“股东”带来良好回报。未来亚投行所从事的基础设施投资,通常建设周期长,盈利效果弱,且政治风险大,一些项目甚至存在着半途而废的风险。同时,不排除某些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霸权地位,不惜破坏地区政局稳定,从而加剧亚投行的经营风险。

  亚投行是全球金融治理体制的新鲜血液,绝大多数国家都乐见其成功,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成员国,必须保持清醒头脑,为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做好应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