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头羊、最前沿和好日子 听四川前行新足音

09.03.2016  11:32

  人民网成都3月9日电 (记者陈曦 王洪江 王波)前方是40亩碧波荡漾的人工湖,后方是连绵青山,92户黄墙红瓦的二层木质结构小楼次第排列,笔直的道路两旁,平整的茶园一望无垠……

  3月3日,初春的太阳红红的,暖暖的,灾后重建的四川省芦山县龙门乡白伙新村聚居点,一大早便停了许多成都牌照的小车。十多位游人走进村口,边走边看,不时拿出手机拍照,并赞叹道:“规划得好,建设得更漂亮!”“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图为灾后重建的四川省芦山县龙门乡白伙新村。(郝立艺 摄)

  这里是李克强总理去年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曾“点赞”很美的地方。

  白伙新村既是芦山地震恢复重建的生动写照,也是四川迈向全面小康的真实缩影。

  “当前,四川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说,“一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生动实践正在巴蜀大地全面展开。”

   在西部大开发中起领头羊作用

  2015年最后一天,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至此,四川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排位由“十一五”末的全国第十三、西部第二,跃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

成都机场成为全国第四进入“4000万级俱乐部”的机场。(成都市委宣传部供图)

  路网加密的速度,也是四川经济发展速度的真实写照。

  “十二五”以来,四川保持专注发展的战略定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从“十二五”开局之年跻身全国“两万亿俱乐部”,到“十二五”收官之年经济总量超3万亿元,5年连跨2个万亿元台阶,经济发展增速在全国经济大省中领先。四川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03.1亿元、增长7.9%,超越河北和辽宁,成为全国第六经济大省。

  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99家,落户数量在中西部保持领先地位;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将成为西部地区重要新兴增长极;成都高新区获批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机场成为全国第四进入“4000万级俱乐部”的机场……5年来,无论从创新企业、科技人才,还是从科研机构、创新基地等指标来看,四川均处在中西部前列,军工电子装备、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安全等产业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项目生产的下一代半导体显示产品,从设计开发、试验制作到客户认证,全部来自于自主创新的专利技术和产业标准,具有全球领先水平。”3月初春,成都高新区的京东方光电科技第六代生产线项目现场,数千名工人正紧张施工。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这个项目是全球最新型半导体显示器生产线,一期投资220亿元。

  2016年是四川确定的“项目年”。开年以来,全省重点项目、省级重点推进项目加快推进,一批“十三五”重大标志性工程迅速启动。从川中丘陵到川南山区,从金沙江畔到川西高原,处处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动人图景。

  “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规模、速度和质量的背后,映透着一条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主线。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经信委主任陈新有表示,四川将继续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在继续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七大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发展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走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最前沿

  “回四川,因为这里是我们的故乡,有乡情。更重要的,是为了这里的机遇。”2月24日上午,首届川商返乡发展大会在成都举行。江苏省四川商会会长、苏州市宝馨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永福说,与此前的公司业务不同,这次是看中了四川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机遇。

2016年2月24日,首届川商返乡发展大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毛漫丁 摄)

  时间回溯到2015年11月9日至11日,国内首个全球性“创交会”——2015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举行,发布了全球创新创业“成都共识”,奏响成都建设“创业之城 圆梦之都”强音。

  作为西部内陆省份,对外开放、借力发展是四川后发赶超的重要路径。“十二五”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鲜明提出转型发展“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把全方位开放合作作为培育产业增长点的最直接抓手,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据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商务厅厅长谢开华介绍,“十二五”期间,四川每年实际到位国内省外资金超过8600亿元,利用外资累计接近500亿美元,“西部投资首选地”的地位进一步彰显;新批的对外投资企业超过450家,是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总和的数倍。

  对外开放的喜讯不断传来:成都跃升全国内陆地区“领馆第三城”,开启内陆城市走向国际化的新时代;“西博会”被写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政府白皮书,成为全国10个区域开放平台之一;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四届中美省州长论坛、第五届中法地方政府合作高层论坛、第二十二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将在四川举办……

  对外开放合作步伐的加快,也在倒逼四川深化改革,释放出更多潜力。

  56次,这是2015年11月29日,四川省委正式对外发布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改革”二字出现的次数,改革成为建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作为一份为四川“十三五”发展“定调”的纲领性文件,“改革”二字的高频出现,展现出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

  “‘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将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发展的‘一号工程’,充分发挥创新‘牵一发动全身’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实现‘三年试验突破、五年基本转型’,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日前在署名文章《坚定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四川未来发展》中强调。

  又是一年春来到,创新创业的热潮在巴蜀大地蓬勃兴起。四川,这个中国西部的改革之乡,正加速奔跑,奋力走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保民生促脱贫,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今年我们村又‘摘帽’29顶,硬化道路即将贯通全村。”2015年11月,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渡口乡鹿角湾村的90户彝族老乡喜迎乔迁。头一回在整洁漂亮的彝家新寨里过彝族年,村支书谭培森喜不自胜。

图为四川大山深处的彝家新寨。(四川省扶贫移民局供图)

  鹿角湾是凉山州集中3年时间建设彝家新寨的227个极贫村之一。

  4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小凉山彝区,是四川贫困程度最深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过去5年,四川强力推进彝区脱贫攻坚,累计投资361.7亿元,贫困人口由81.35万减至3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942元增至6385.5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十二五”期间,四川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全局性任务部署,首次把扶贫开发列入全省八项重点任务,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集中开展五大扶贫工程,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推出“3+10”组合拳。5年时间,全省共减贫近1000万人,年均脱贫近200万人。

  与此同时,四川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动作连连、持久发力。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蜀道难”加速变为“蜀道通”。5年来,四川高速公路、铁路新增通车里程分别为3300公里、1000余公里,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9万公里。

  ——民生工程加速推进。2013年,在十项民生工程基础上新增八大民生改善事项,直指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难题。2014年,突出办好19件民生实事,着力攻克短板。2015年,20件民生大事向急迫问题和困难人群再倾斜。

  ——百姓收入逐步提高。2015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247元,同比增长9.6%。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城乡就业形势总体稳定。5年间,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低于“十二五”规划的全省4.5%的控制目标和国家5%的控制目标。

  贫困是四川全面小康的必跨之栏,当2020年全面小康倒计时模式开启,脱贫攻坚更是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

  2015年12月28日,四川省脱贫攻坚大会吹响决胜全面小康的冲锋号——自觉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以背水一战、决战决胜的勇气和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斗志,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坚决打赢这场攻坚仗。

  “‘十三五’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社会事业,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表示。

  按照“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要求,四川将确保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万左右,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实现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村有硬化路、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宽带网,户户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广播电视,让贫困地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