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四川电商扶贫元年 贫困村电商:考验在“扶上马”之后

18.01.2017  13:04

 

关注

2016年是四川电商扶贫元年,88个贫困村相继“触电”。但新的困惑随之而来。

1月10日,四川省首届“互联网+精准扶贫”峰会将这些困惑拿上台面,并请来专家指点迷津。

□记者 寇敏芳

困惑一:物流不畅

解决之道

用订单规模吸引服务商

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会龙村第一书记李青青驻村已1年多,去年她带领村里人搞起了电商,头疼的是,每个周末都要自己开车送货。

起初,她寻找快递公司,但没有商家愿意来。李青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村到县城,油费加上车辆磨损,成本不下300元。按10元的平均收件价格,快递公司每趟攒够30件以上,才愿往乡镇跑。但农户居住分散,包裹量少,攒够几十件往往要等上2-3天。“如果我驻村结束时,有效的流通渠道没有建立起来,村里的电商还能继续下去吗?”李青青的困惑很具体。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直言,要想解决物流问题,先要思考物流企业为什么不来。量小没赚头,企业当然不会来。吸引要素进入的基础是增值空间,这需要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比如会龙村,首先要做的是扩大产业规模,把分散的小农养殖高效聚集,再想办法扩大销路,订单规模大了,服务商自然就会找上门。

困惑二:人才短缺

解决之道

内培外引,把产品变成商品

凉山州布拖县九都村去年养了100头生态猪,放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好几个月都没有卖出去一单。

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也有同样的困惑,“大家不知如何在网上卖东西。”村支书彭灵贤说,2016年初,村里就引入了邮政电商下乡项目,但是农民来办业务的多,卖土货的少。“我们想到成都请人,但太远了,没人愿意来。”请不来人才,安溪潮村的电商就搁置了。彭灵贤说,今年村里的蛋鸡养殖量增长,鸡蛋产量比去年增加了50%,“产量上去了,电商手段用不起来,产品怎么卖出去呢?

因为人才短缺,产品触网却不“来电”,这是贫困村做电商的难题。

四川拥有37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数量为全国之最。通过电商培训,弥补人才紧缺,是示范的重要内容。“精准施教才能见实效。”省扶贫基金会创办的微聚元微创学院常务副院长孟连尉认为,首先要明确培训对象,选择有能力做电商的人,比如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其次要明确培训内容,先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然后选择一些产品,让学员参与实战,其间通过老师的辅导查漏补缺,如此,才是实战型人才。

困惑三:“摘帽”后谁来管

解决之道

采取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

新年伊始,广安市岳池县白庙镇瞿家店村传来了好消息,该村通过了2016年的市级脱贫验收,成功“摘帽”。如今坡上的藤椒树和柠檬树渐渐成林,曾经的土路也硬化成了水泥路。

产业成型、基础配套,区域小市场满足不了胃口,瞿家店村把电商列入发展计划。该村第一书记谢静远即将结束驻村帮扶工作,但他担心:“摘帽”以后,各级对瞿家店村的帮扶可能会由此停止,电商的模式都没成型,今后能发展得起来吗?

汪向东指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已多元化,有的依托线下实体的商贸企业来做;有的依托现有的工业或农业基础,再引进专业企业做电商运营。在电商“导入期”,政府通过引导和规划将电商“扶上马”固然重要,但政府不能“送全程”。应采取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政府营造氛围,用市场的办法发展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