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方干旱如何?今年是否会出现罕见寒冬?中国气象局回应

29.09.2022  18:37

  9月29日,中国气象局举行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亚伟主持发布会,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严明良、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方翔、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张雪芬回答了记者提问。

  1。近期南方的干旱情况如何?未来有没有缓解的趋势?今年干旱为何持续时间那么长?

  受降水少、气温高影响,7月以来,西北地区东部及新疆东部和中部、长江流域等地相继发生气象干旱。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偏少、气温异常偏高,加上遭遇极端持续高温天气,气象干旱迅速发展,夏伏旱严重。进入9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仍持续少雨,大部地区气象干旱持续,遭受夏秋连旱。

  据统计,7月以来,长江流域中旱及以上等级干旱日数45.6天,较常年同期偏多31.0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中旱及以上等级站数涉及667个站,占全流域的96%,影响范围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大。9月28日气象干旱监测显示,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大部仍存在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其中浙江西南部、安徽南部、湖北东部、湖南中部至南部、江西大部、福建大部等地有特旱。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10月10日前南方旱区降水依旧显著偏少,无明显降水过程。国家气候中心预计10月华中、华东旱区降水仍将偏少,气温偏高。因此,目前的南方地区尤其是湖南、江西等地的重旱、特旱等旱情在短时间内无明显缓解趋势。

  今年盛夏(自7月初台风“暹芭”及其减弱低压北上以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伊朗高压东伸,并与中纬度的大陆高压相结合,导致在我国上空形成大范围的暖高压带。在强盛的暖高压带的影响下,阻断了水汽向我国的输送,导致降水明显偏少,南方大部发生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大范围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温天气,我国长江流域至华南北部地区,遭受严重夏伏旱。9月以来,上述旱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控制的影响,上述旱区仍持续晴热少雨的气候特征,高温日数普遍有1至5天,其中湖南中南部、江西西部等地有5至10天;同时,降水普遍偏少5至8成以上,大部地区气象干旱持续,遭受夏连秋旱。

  2。目前全国入秋的进程如何?哪些地区已经是秋天了?哪些地区已经入冬了?较往年偏快还是偏慢?近期会出现较强冷空气吗?

  目前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大部地区已陆续入秋,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大部、华北和黄淮地区等地已是秋天。与常年相比,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入秋偏早10天左右,华北的平原地区、黄淮入秋偏晚一周左右。

  目前只有青藏高原、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等地局部地区达到入冬标准。

  国庆假期期间,受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自北向南将先后出现4至6级偏北风、阵风8至10级,气温下降8至12℃,部分地区降温14至16℃,局地超过18℃。辽宁、河北东北部、山西中北部、陕西北部等地将出现初霜冻。东部和南部海区有6至8级大风,其中渤海部分海域风力可达9级,阵风10至11级。需防范大风降温天气对农牧业、交通运输、城市运行等的不利影响,做好设施农业、简易设施、高空搭建物的加固工作,东部海区需防范海上大风天气危害。

  3。正值秋收秋种的关键期,近期天气情况如何?是否会影响进度?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未来10天,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江汉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较强降雨,部分地区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受冷空气影响,新疆、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降温降水及大风天气。大风降温及较强降水将影响秋收进度;但降水对于农田土壤增墒和后期秋播有利。江淮、江南等地的大部分地区仍无明显降水,农业干旱将持续或发展;10月1至4日,江南、华南北部将出现较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日最高气温一般有35至37℃;高温叠加干旱对无灌溉条件地区一季稻充分灌浆、油菜播种育苗及晚稻抽穗开花有一定不利影响。

  建议:北方降水偏多地区应在强降水之前及时收获已成熟作物;秋种地区要及时腾茬整地、趁墒播种,争取一播全苗。长江中下游地区仍要立足防旱抗旱,及时收获已成熟秋收作物,科学调度水源,确保油菜等适时播种;江南和华南晚稻产区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促进晚稻发育及产量形成。

  4.10月还会有台风影响我国或登陆吗?截至目前,台风数量和总体强度较往年属于一个怎样的水平?原因是什么?

  近十年来,10月登陆我国台风共有9个。其中2013年在福建省登陆的第23号台风“菲特”影响大,导致浙江、福建、江苏、上海4省(市)1261万人受灾,11人死亡,1人失踪,农作物受灾面积64.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31.4亿元。

  今年以来(截至9月29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8个台风生成,其中4个登陆我国,分别比常年同期偏少0.3个和2.5个。登陆台风的登陆强度较常年偏强。

  10月依然是台风活跃季节。统计结果表明,近二十年来,每年10月登陆台风数为0.7个。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22年10月可能有1至2个台风登陆或明显影响我国,主要影响区域为华南沿海地区。

  今年台风生成与登陆均偏少的主要时段是夏季。常年夏季生成和登陆台风数分别为11个和4.8个,但今年夏季生成和登陆台风数分别为9个和3个。造成夏季台风数均偏少的主要原因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大,长期控制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海域,加之热带低频振荡活动偏弱,不利于西太平洋热带对流的发展,导致台风生成个数偏少,登陆也偏少。

  5。今年冬季气候预测怎么样?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是否会出现罕见寒冬?

  今年冬季预测产品预计将在10月底正式发布。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的频率增加。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有气温偏低的年份出现,冬季气温异常的主要特征为: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冬季降水主要表现为:大范围降水偏少,尤其是东北地区东部、长江中下游沿江、西南地区南部、新疆北部等地。西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降水偏多。

  需要关注的是,“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外强迫因子之一,我国冬季气候还受到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子的影响,同时大气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加强研判,10月后期提供更加细致的预测意见和服务信息。

  6。针对温室气体,中国气象局目前的监测技术和方法与国外对比如何?请问气象局在温室气体观测等方面是否发布了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本底站温室气体监测采用对标国际的观测方法,利用溯源至WMO的标准气体实时校准,并使用实时核查手段核查观测系统是否稳定运行。现行的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方法与国际一致,标准统一,数据质量具有国际可比性。

  至目前为止,中国气象局主持编制并已经发布了与温室气体观测相关国家标准7项、气象行来标准7项,在研气象行业标准3项,正式出版了大气成分观测业务规范(试行)、大气成分观测业务技术手册(第一分册 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这些标准、规范对中国气象局的温室气体观测、确保观测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国内其他部门、行业开展温室气体观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7。气象部门未来将如何布局温室气体监测网?

  首先,中国气象局是我国最早在大气本底站开展温室气体业务观测的部门,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计划在全国16个气候关键观测区增补9个大气本底站,现正在开展前期的选址等相关工作,相信通过大气本底站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强和完善我国在本底温室气体方面的监测能力。

  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还计划在我国主要的地、市级以上城市以及区域代表性好的地区,开展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的高精度在线观测和通量观测,并且有针对性地推动开展甲烷等非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观测,以满足我国碳中和监测评估系统的评估的需求。

  十四五期间,中国气象局还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省级在温室气体观测计量、标校溯源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发挥中国气象局在我国温室气体监测方面的优势。

点击进入专题: 关注全国秋季旱情

责任编辑:刘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