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三环内锁定22个易淹区 年内制定10个解决方案
为提升成都市中心城区的排涝能力,市规划局已牵头研究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建成区排涝能力提升规划(引入模拟仿真新技术制定中心城防涝方案)》,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城市内涝,诊断排水管网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目前,在三环路内已锁定了22个易淹区、51个易淹点。今年内,将制定10个易淹区的排水管网完善方案。
诊断:高精度模拟仿真 制定管网提升方案
“庞大的管网系统,薄弱环节在哪里,仅靠传统做法无法解决问题,需要更新、更科学的方法。”市规划局总规划师万小鹏表示,基于此,市规划局对中心城建成区按照雨水管道、渠道、主干排洪河道三级体系进行了逐级梳理,基本摸清了中心城建成区雨水排水系统现状,梳理雨水管网资料2590公里,数据达38.2万条。
万小鹏称,通过构建雨水排水系统数字平台及排水防涝模拟、评估系统,利用计算机模拟管网系统,根据历史上的降雨数据,计算出淹没的范围和深度,从而为治理内涝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同时,还能对改造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估,增强方案的科学性。
“通过计算机模拟,在三环路内庞大的雨水排水体系中,锁定了22个易淹区、51个易淹点。”万小鹏告诉记者,目前通过对曹家巷、人民公园、羊市街、衣冠庙和新光路5个易淹区进行高精度模拟仿真,及时发现了内涝成因和雨水排水系统薄弱环节,并对拟实施防洪排涝工程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了5个片区的排涝能力提升方案,“下一步,将选择10个区域,制定管网的完善方案,计划两年内完成全部易淹区的治理。”
控流:每100平方米建设用地需配4立方米蓄水池
记者了解到,通过前期排查,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区雨水排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雨水源头分散控制力弱、排涝设施管理不当等。为降低暴雨时雨水管网系统的负荷,市规划局提出了雨水排蓄结合的理念。
“首先通过蓄消解洪峰,排不赢的留起来。”万小鹏表示,通过将环城生态区“六湖”纳入中心城防洪排涝综合治理系统,建立湖泊将降雨蓄起来,城市排水就会比较通畅。此外,根据新的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新建项目中,每10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需配4立方米的蓄水池,控制城市表面径流,减少集中暴雨对管网的压力。(成都晚报记者 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