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摸实情,出实招,干实事,见实效

02.10.2015  13:20

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是继“515战略”实施以来,国家旅游局首次召开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专项会议。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就如何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和推动旅游扶贫战略的实施提出四点意见,归纳总结为“四实”——摸实情,出实招,干实事,见实效。

1.摸实情

李金早指出,提高旅游扶贫工作成效,首先要摸清家底,针对贫困地区的旅游发展条件和贫困人口状况,要一个县一个县排查,一个村一个村落实,弄清楚哪些贫困村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哪些贫困人口能够通过乡村旅游脱贫,排出名单列出表,做到心中有数。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关系到全国6.7亿农业人口的福祉,还关乎7亿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脱贫,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近年来,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年均增幅都超过20%。2014年全国乡村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旅游收入达3200多亿元,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达3300万人,人均增收9700元。据统计,全国12.8万贫困村中至少有50%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又可带动70%的贫困户脱贫。

李金早说,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表明,乡村旅游不仅能有效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而且能推动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农村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变革。

2.出实招

李金早强调,要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增效。乡村旅游发展要把服务“三农”和满足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期乡村旅游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农为本、以乡为魂。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不大兴土木,大肆拆旧建新,不破坏生态环境、民族村寨和古村落文化遗存,不随意改变乡村风貌,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二是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全方位、全产业链审视乡村旅游产品业态布局,加快推动乡村旅游由传统的食宿、观光为主向休闲、体验、度假转变,打造乡村旅游的“农家乐”升级版,开创乡村旅游的“食宿+”新模式。

三是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要引导农民实现合理分工,搞好农副土特产品、餐饮住宿、商贸物流、民俗表演等,形成农、工、贸、游有机结合,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要引导农民从分散、零星的旅游接待活动转向组织化、网络化经营,由自给自足、独立运作的接待经营户转为分工协作、配置合理的接待经营体系;要着力提升经营户的现代化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理念新、会经营、懂管理、有技能的乡村旅游人才。

四是要积极鼓励乡村旅游创业就业。乡村旅游的投资、管理和经营主体应该更加多元化、专业化,要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注重吸引社会资本和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来,鼓励和引导各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开展规划设计、创作创意、经营管理,弥补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资金和人才短缺问题。

五是要加强政府引导支持。要加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要加大资金投入,重点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环境卫生落后等问题,优化乡村旅游消费环境;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标准化体系和市场监管机制,提高游客满意度。

3.干实事

国家旅游局2015年启动了旅游规划公益扶贫行动,将持续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6000多个村官开展职业培训,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旅游发展基金补助地方项目资金将优先支持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建设旅游厕所,鼓励旅游电商开设旅游扶贫专栏,帮助扶贫试点村宣传推广、特产销售等。

各地在安排年度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时,要切块明确专门用于旅游扶贫的具体资金数额,重点在人才培训、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给予贫困地区实实在在的帮扶;要选派年轻干部、专家学者到基层一线挂职服务。

要按照先易后难、集中布局的原则,重点选择旅游产品和市场相对成熟的区域、线路和大型景区周边贫困地区优先开展旅游扶贫。

要探索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旅游扶贫开发新格局,以专业化手段大手笔打造核心旅游产品,迅速形成品牌效应。

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提高旅游扶贫工作成效。国家旅游局正在建立旅游扶贫观测点制度,在全国选取300个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观测点,构建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体系。各地也要将观测点建设作为旅游扶贫的重要工作内容。

4.出实效

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在调研全国部分省区市旅游扶贫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2015—2020年全国旅游扶贫工作目标: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全国17%约1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标志着旅游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走向经济社会的主战场。(节选自公众微信号“小荣说”,由“孙小荣·工作室”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