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四川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方向。
蜀乡春来早。9日傍晚,全国人大代表、宜宾市江安县仁和镇鹿鸣村党支部书记任敏趁参会间隙,和村两委干部商量春耕事宜。眼下,当地稻秧移栽已全面展开。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四川高位部署、全力推动、重点突破、创新谋变,不断筑牢“天府粮仓”、擦亮“金字招牌”,推动农业大省由大图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奋力把领袖的战略擘画转化为四川美好现实。
头等大事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谈及达州市粮食产量勇夺全省“十连冠”的原因,全国人大代表、达州市市长严卫东给出的答案是:始终把粮食稳产增产摆在突出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格局中居于重要战略位置。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四川把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摆在“三农”工作首要位置,锚定“多产粮”“产好粮”,打出一系列粮食扩面增产“组合拳”。
立足省情农情绘制“施工图”。去年6月10日,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意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等被重点提及。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印发《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明确建设目标、节奏和抓手。
筑牢织密耕地保护“安全网”。聚焦守好“产粮宝地”,去年起四川全面建立田长制,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出任同级“田长”。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破坏耕地终身追责全面制度化,力求耕地保护“长牙齿”的措施常态化。
“每周都要巡田,确保一分都不能少。”全国人大代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雪平说,去年7月田长制建立以来,村民轮流巡护农田已是常态。
要数量也要质量。围绕将永久基本农田逐步建成“旱能灌、涝能排”和“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去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近490万亩。连续4年,我省相关工作获农业农村部表彰。
压实压紧粮食扩面增产“硬任务”。今年2月14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再次细化任务书:年内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500万亩,全年实现粮食产量715亿斤。明确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
科技支撑改革激活挖掘增产“新潜力”。锚定向技术要粮和向政策要粮,一手加快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建设、集成攻关农机农具,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一手提升种粮大户补贴标准、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面,为农户种粮送上“定心丸”。
去年,四川粮食产量达到702.1亿斤,在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烤”验下交出高分答卷。
振兴产业
“口感咋样?”参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攀枝花市米易县普威镇独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永兰,逢人就推荐该村里的土特产“太阳雪梨”。去年,现代农业园区冷链物流项目建成投用,独树村的“太阳雪梨”销售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在全省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人们正在对刚刚采收的蔬菜清洗、分选和腌制。这个以“中国泡菜城”为主体的园区,所产东坡泡菜市场份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去年,泡菜为园区“发酵”出200亿元产值。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围绕“土特产”做“大文章”。四川扭住产业发展这个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做大做强做优“川字号”特色产业,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优布局,既要对接国家战略,又要立足资源禀赋。着眼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共同规划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的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剑指建设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打造国家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等。依据气候、光热等条件,依次划定五大经济区优势特色产业主攻方向。
产业跑得快,要靠园区带。总结经验做法,四川坚定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抓手和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率先在全国推行县级党政一把手负责的“园长制”。同时,持续优化考评激励方案,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对认定的不同省星级园区给予财政补助。截至去年底,全省已经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1500家以上。
园区还要串点成线。聚焦发挥优势互补、提升能级,四川先后倾斜项目资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基础,横跨多个行政区整体推进晚熟柑橘、川茶和生猪产业集群打造,不断提升“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在全国、全球的位势。“去年,合作社销售10多万只黄羊,销售收入达4000多万元。”全国人大代表、巴中市南江县五郎黄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其德说,随着“南江黄羊”品牌影响力跃升,订单量连年攀升。
载体明确、体系加快构建,四川“土特产”文章越做越大。川茶综合产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与川猪、川粮油、川菜、川果、川牛羊携手加快走出省门、国门。“天府菜油”成为全国首个菜油省级区域公共品牌,“全国菜油看四川”已成业内共识。
加快蝶变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跑出“加速度”
“差距客观存在,缩小差距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数次提及: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重点难点之一在农村。
四川是农业大省,在农村生活着几千万老乡。他们无论收入水平、基础设施覆盖面,还是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都与城市有明显的差距。
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如何锁定重点、攻克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镇村布局规划,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牢记总书记的要求,省委明确,锁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聚焦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抓手,全面强化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力度,加快打造功能完备、设施完善、富有特色的现代化乡村。
改革是破解问题的“关键一招”。年内,四川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名单将新增10个,剑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规划、产业一体布局。这是在去年13个农业大县探索基础上,四川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的具体尝试。
改革,还要从激发农村内生动力着手。聚焦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宅基地盘活、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整村托管社会化服务新模式等重点事项,四川全面启动农业改革“攻坚战”。
改革赋能,红利不断释放,在产业振兴加速发力基础上,四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美丽乡村更宜居。借助“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蜀乡颜值进一步提升。目前,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6%的行政村。
乡风更和睦文明。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省级立法,并先后公布两批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全面启动实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和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道德讲堂、文化礼堂遍地开花。
活力乡村更宜业。近年来,全省回引优秀农民工村干部1.4万余人,农村教师、医生、农技人员、高素质农民正在加速聚齐。“仅这两年,回村创业的年轻人就有很多。”全国人大代表、甘孜州丹巴县章谷镇水子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德春说,眼下乡村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美丽和谐文明,四川乡村加速聚人气、聚财气。去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接近6000亿元、稳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72元、同比增长6.2%,继续跑赢全省平均增速。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农业强省建设正蹄疾步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