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综合施策促进职业教育优质发展

28.08.2018  12:01

成都市新都区深度聚焦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紧盯市场紧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机制改革、务实创业举措、创新办学模式,坚持综合施策促进职业教育优质发展,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区产业发展能力,有效提升职业学校毕业学生就业质量和整体水平。近年来,新都区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就业对口率达86.7%。

一、加大财政投入,夯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基础

切实履行政府办好职业教育职能职责,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近三年分别投入职业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和职业教育专项经费5046.3万元、5400万元、6318.2万元,实现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逐年、较快增长。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先后投入资金2072.6万元,严格参照国家级示范学校建设标准,新建电子、物流实训大楼和机械加工、数控实训基地,着力将成都市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加工和数控实训基地打造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加大对职业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硬件设施设备水平,有效改善办学条件,通过争取各级补助资金1000万元,建成PLC实训室、智能楼宇实训室、会计电算化等10个实训室,建成1个物流实训中心,新配置50套现代化多媒体系统,为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资源配置,创造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条件

加大统筹力度,整合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职业教育资源,组建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层次清晰、体系完整的职教中心,构建融职业学校、成教中心、社区教育学院、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心等各类教育资源于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不断优化结构布局,坚持以成都市机械制造职教集团为龙头,完善专业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围绕区域产业方向和市场需求,统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招生就业和校企合作,指导、带动、扶持、发展域内其他中职学校,建立发展共同体。做优专业设置,按照成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需要,结合新都区“五大功能区”人才需求,大力发展机械、电子、旅游、物流、家具等支柱产业,重点建好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技术应用等省、市级重点专业和家具、物流等特色专业。

三、深化机制改革,破除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障碍

加强学校目标管理,每年定期与职业学校签定《学校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将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效果、教育质量与校长年度考核挂钩,切实增强校长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推行职业教育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三制一模式”(校长负责制、专业部责任制、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以高校自主选聘、企业聘用、协议工资制为主的人才聘用模式),创新职业学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建立结构工资制和项目奖励制(包括招生奖励制、就业奖励制、培训奖励制),不断提高干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职业学校持续、快速、优质发展。

四、务实创业举措,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注重学生创业意识培养,通过举办主题班会、职业设计大赛、演讲、征文等活动,广泛开展创业宣传,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激发创业热情;积极组织学生参观创业园区、家具园区、物流园区,聘请职业规划师、专家到校给学生作专题讲座,解疑答惑,有效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切实增强创业信心。不断提升学生创业技能,按照“厚基础、宽专业、多方向”原则设置、调整创业课程内容,坚持将职业生涯指导、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切实加强学生创业心理品质训练与培养,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着重强化学生实训能力培养,着力抓实技能训练,严格技能课教学管理,坚持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考核相结合,紧扣新都区“五大功能区”建设要求,大力推行“前校后厂”办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深入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四自”管理行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养。

五、强化创新发展,全力打造区域职业教育品牌

推行“工学结合”,实现“校企合一”。按照积极推进、分类指导,逐步扩大原则,因地制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校企融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作用,在车工技能、钳工技能、电工电子技能等教学科目实行实训基地集中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坚持对学生综合实训实行企业化管理,做到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间零距离。实施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先后与75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已建成物流、通讯等多个特色订单就业班;积极鼓励并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学校管理、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毕业生就业等,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锻炼。截至7月底,先后成功安置1692名学生到企业顶岗锻炼。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