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鲁番乡村旅游让村庄变景点

29.06.2016  23:04

  “今年我们接待的主要是团队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了30%。年初,我们投入600万元建设了可同时容纳450余人就餐的木卡姆歌舞水果盛宴餐厅,带动本地就业160余人。完善了葡萄采摘园基础服务设施,得到了游客的好评。”6月3日,高昌区麦西来甫风情园负责人王世辉高兴地说。

  像麦西来甫风情园这样游客盈门的景象,只是我市农家乐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通过宣传、组织、培训、挖掘,让农家乐可持续发展不断增添活力。通过政策扶持、靠前服务、举办活动探索农家乐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了以高昌区亚尔镇、鄯善县七克台镇、托克逊县克尔碱镇为代表的特色旅游乡镇,以高昌区上湖村、鄯善县蒲昌村、托克逊县南湖村为代表的特色旅游村,以高昌区麦西来甫风情园、鄯善县古丽斯坦农家乐、托克逊县九天河度假村为代表的特色旅游农家乐,旅游综合经济效应凸显。

  政策扶持 提供强大动力

  “我就是享受旅游部门农家乐扶持政策开办的农家乐,政府提供了5万元扶持资金,我对农家乐的厨房和卫生间进行了全面改造建设,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我的生意越来越好了。”托克逊县九天河度假村负责人如是说。

  近年来,我市通过政府扶持,为农家乐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如根据自治区相关要求,市旅游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实施意见》,从宏观上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结合农家乐、家访点的发展特点,高昌区出台了《民族民俗家访点旅游服务管理办法》和《星级民族民俗家访点评定标准》,对辖区农家乐、家访点进行规范化管理;鄯善县制定措施,对本县域农家乐在资金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扶持,并组建了农家乐协会,初步建立起了以行业自律与行政监督相结合的管理办法。

  通过政策支持,我市不断规范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促进其健康、稳定、有序和持续发展,达到了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目的。据统计,2011年以来,我市先后扶持自治区级旅游示范村(乡)4个,自治区级旅游惠民工程项目2家,星级农家乐25个。

  靠前服务 提供智力支持

  2015年,我市结合国家开展的乡村旅游“百千万品牌”推介活动,认真组织推荐,初评选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3个、“金牌农家乐”18家、“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30名参与了评选;在自治区旅游局开展的“新疆礼物”旅游商品征集活动中,我市也积极参与申报,最终有3家企业的产品入列2015年“新疆礼物”。

  为了更好地给农家乐提供良好的指导,我市各级旅游部门主动靠前服务,在农家乐建设前期给予规划方面的指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业主理清思路;农家乐建设过程中,进行实地调研,并给予旅游业务方面的指导;农家乐建成后,严格进行标准评定,分别给予不同星级标准,积极帮助业主争取旅游扶持资金,进一步发展壮大。

  我市还积极开拓乡村旅游市场,联合青蛙巷沿街居民组建了金蟾旅游开发公司,在旅游旺季销售旅游纪念品和特色美食。动员农家乐业主实行用工本地化,通过各种途径就地转移富余劳动力。目前,我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90%以上为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增收目标。

  今年,高昌区葡萄镇拜什买里社区等十个村(社区)被市旅游管理委员会评为十大特色旅游村(镇)。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促使我市各乡镇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观,有效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富民战略的实施。

  特色活动 拓展市场空间

  近年来,我市先后举办了“杏花季”、“桑葚季”、葡萄采摘季、阳光旅游季等主题旅游活动,激发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民俗风情、体验乡土气息的热情,同时也为农家乐业主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2016年杏花季期间,我市接待的游客中散客占到了76.2%,这些游客大多都体验了进农家门、品农家美食的旅游经历;3月26日,到托克逊县观赏杏花的游客达19.62万人次,拉动经济收入224.1万元,其中农牧民收入124万元;5月1日,鄯善县第九届桑葚文化风情旅游节在吐峪沟大峡谷景区开幕,吸引了8000余游客到访……这些特色活动的举办,助推了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家乐业主增收。

  近年来,随着吐鲁番旅游业的大发展,我市农家乐、家访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目前的总数量达到了220余家,且呈现出以采摘园、观赏园连点成面、形成规模的趋势。这些农家乐中,既有以葡萄、桑树、杏树、枣树为主的花果观赏型,也有以采摘葡萄、杏子、桑葚、红枣为主的采摘体验型,还有以感受民俗风情、体验农家生活为主的农家园林型。

  乡村旅游,让村庄变景点,乡村旅游,已逐步成为吐鲁番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惠及百姓民生、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农业转型和带动农民致富、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富民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