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开辟纺织行业新天地
2015年12月25日,“纺织之光”中国车用纤维新材料及应用重点成果现场推广活动在江苏盐城召开。与会专家们参观了奥新新能源汽车公司碳纤维电动汽车生产线和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对我国首台碳纤维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轻量化程度给予了高度评价。“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项目,这为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说。
新品研发多点开花
新材料是支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材料,也是全球发展最快和最活跃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在国家大力发展的新材料中,大部分与纺织行业相关。比如高性能膜材料、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这为纺织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天津工业大学教授肖长发说。
近年来尤其是经过“十二五”科技攻关,我国纺织行业在各类新纤维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上多点开花,成果丰硕。“过去在新材料领域的空白,已经基本得到填补,陆续进入产业化阶段。”高勇说。
“‘十二五’期间,碳纤维、芳纶、聚酰亚胺、聚苯硫醚等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性能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告诉记者,替代石油资源的新型生物基纤维材料,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登场。竹浆纤维、麻浆纤维、蛋白复合纤维,以及用虾蟹壳为原料提取的壳聚糖纤维等先后实现了产业化生产,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国际。
同时,各种差异化、功能化纤维通过运用纳米、复合、超细、共聚和接枝等技术,提高和改变了原有化纤的性能和功能。吸湿排汗、保暖、凉感、抗菌、阻燃等功能纤维和复合纤维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日趋成熟,大大提升了服装和家纺产品的附加值。目前,我国化纤差别化率达到56%,比2010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协同创新推动应用
在2016春夏系列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一场以“根”为名的时装发布完美呈现,再次传递出未来时尚的核心将是基于高科技新材料的面料创新。这也是邓兆萍以设计师和企业家身份,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纤维“轶纶95”在服用领域的又一次全力推广。
“轶纶95”是源于航天科技的军工材料聚酰亚胺纤维,具有轻薄暖、原生远红外、极致亲肤、防菌和阻燃功能等特点,是国家“十二五”新材料规划中重点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材料和民用高新技术纤维产品。
“我坚信这种新材料对纺织品和服装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和巨大的市场空间,由此我们全球代理和产品开发。如何吸引更多的设计师与品牌关注和使用这一革命性的新材料,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科技、健康、环保的新体验,将是我的重要工作内容。”广东普丽衣曼董事长兼设计总监邓兆萍表示,普丽衣曼已与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联盟,携手推动“轶纶95”纤维多样化新型面料的研发和规模化生产。
“通过产业链协同创新,将会大大促进新纤维实现终端产品的技术创新,为多元性应用提供可能。各种新纤维的不断研发和提升,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秘书长王玉萍说。
纤维是纺织产业链的起点,只有纤维和下游产品的技术创新与品牌创立相互促进,产生叠加效应,才能加快提升纺织行业的整体水平,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为此,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已连续四届发布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逐步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有效对接的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纤维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市场潜力持续释放
核心技术的突破,研发能力的提升,制造装备和工艺的改进,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共推应用的共识的形成,都为纺织新材料迎接更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十三五”,随着纤维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消费能力的增强,纺织新材料的市场空间和增长潜力仍将会进一步释放。
端小平表示,“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将加快推动我国化纤工业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高性能化、差别化、生态化纤维应用领域将会继续向交通、新能源、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产业用领域方面深入拓展。
“‘十三五’时期,我们的目标是产业用化纤的比例从目前的28%提高到33%,高性能纤维有效产能达到26万吨,生物基纤维有效产能超过90万吨。”端小平说。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对外开放,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以中产阶级、老龄消费等为代表的个性化、差异化、功能化的消费需求升级,也都将为纺织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和提升提供更新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