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四川探索

07.05.2014  10:38
    仲春,生机盎然。与浓浓春意交相辉映的是,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生动画面,定格于蜀水巴山——

  去冬以来,48万多平方公里的四川大地上,百万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叩响群众房门,撩开牧民帐篷,耐心倾听意见,用心帮困解难。他们的身影,深深印在百姓的心间。

  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困难集中的地方去。4个多月时间,一组组数据见证全省党员干部“走基层”的成效:351.2万人次走访群众近650万户、1680多万人,收集意见建议72.4万条;结成帮扶对子232.7万对,协调投入资金27.8亿元;解决民生难题37.8万件;指导12.6万个村(社区)基层组织换届。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四川创造性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简称“走基层”),赢得各方好评。

  群众说,“走基层”走出了干部好作风;干部说,“走基层”走出了民心;社会舆论评价:“走基层”像一块“试金石”,试出民心之重,量出干部作风之变。

   人民至上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凝心方能聚力。对于四川这样一个省情复杂的人口大省,探索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新路子,意义重大。

  2013年7月1日,细雨霏霏。省委书记王东明冒雨来到联系点中江县调研。在柳林沟村村委会,王东明发现基层自发开展的“走基层、建台账、惠民生”做法新颖,实施效果很好。他赞许地说,这种做法非常有效,能够把各级党委政府便民惠民的各项工作举措落实到基层,真正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王东明当即叮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认真总结提炼基层的经验做法,并在全省进行推广,引导各地结合实际做好群众工作。

  如何形成转变干部作风的长效机制?怎样搭建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基于对这两个问题的深深思考,省委决定丰富提升德阳市中江县的经验做法,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省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

  一切创造都源自群众。“走基层”活动,成为省委带头向群众学习、汲取群众智慧的最好注解。

  短短12个字,深意何在?

  这是放眼大势、立足省情的重大抉择——

  当前,四川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衔接带动第一批、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亟需有效载体;“四风”问题沉疴积弊,转变干部作风必须出实招求实效;群众的诉求期待多元多样,愈发需要主动回应。让人民群众说好,干部作风才是真正的好。只有在“走基层”活动中察民情、听民意,抓整改、转作风,引导各级干部沉下身心走向基层,真心实意服务群众,才能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这是着眼长远、推动发展的战略举措——

  经历了芦山强烈地震、暴雨洪涝灾害的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改革发展任务繁重。人民群众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主体,只有凝聚9000万四川人民致富奔康的思想共识,形成干群一心、同频共振的强大合力,才能夺取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全面胜利。

  为政之要,首在为民。一张张出行图,见证了省领导体察民意、亲民爱民的深厚情怀。

  群山逶迤,连绵不绝。3月下旬,王东明不顾山路崎岖颠簸,翻山越岭奔赴大小凉山腹地的金口河区、峨边彝族自治县、美姑县、布拖县、昭觉县考察,一路踏访8个乡镇、9座村庄、20多户农家,实地调研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彝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在海拔2800米的美姑县依果觉乡古拖村,看到乡亲们居住条件差、生活比较困难,王东明神情凝重。在彝族村民家中,就着昏暗的灯光,王东明现场与有关负责同志研究彝家新寨规划建设工作。他反复强调,彝家新寨的规划建设,应当首先考虑条件最差、最贫困的地区,使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尽快得到改善。临别之际,在村口的小路上,王东明与自发前来送行的村民们一一握手道别,他对村民们说,“党和政府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大家,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艰苦奋斗,共同努力,早日脱贫致富。”饱含深情的话语,让村民们十分感动。

  省委书记的基层调研中,类似场景,难计其数。

  7次赴德阳、4次到中江,10多次深入雅安地震灾区,密集调研天府新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成都平原经济区。半年多时间里,王东明入新村、访农家、进企业、看学校,一路奔波辛劳,一路问计问策,一路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示范、当好了表率。

  绵阳市安县七里村,是省长魏宏的基层联系点。几个月来,他已是多次前往。今年正月十四,魏宏又专程前往给全村老百姓拜年,和当地干部一起梳理发展思路,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让农村更有吸引力。”魏宏语重心长的叮嘱,也是对千千万万个“七里村”的庄严承诺。4个多月时间里,省长扎扎实实“走基层”,足迹遍布10多个市州20多个县市区。

  省委副书记柯尊平先后3次深入南充阆中市天宫院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面对面倾听群众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扶贫帮困工作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省委常委李登菊、王怀臣、钟勉、黄新初、陈光志、范锐平、李昌平、刘玉顺、吴靖平、李亚洲等省领导,不仅多次深入联系点,还沉到其他市州基层和工作一线,进村入户听取群众意见诉求,帮助研究解决突出问题。

  天府之国多锦绣,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强力带动下,从田边村头到城镇社区,从灾区新房到藏区牧场,从平原到丘区高原,各级党委、政府班子成员走田埂、进农家、入社区,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

  面对面,才能心贴心。“走基层”活动促进了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的无缝对接,推动了事关四川长远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平稳顺利有序妥善地得到解决。

   ”出实效

  以解决问题为基本取向

  干部走基层,不是一个新鲜词汇。但是,走哪里、如何走,怎么走出效果,却是一个大课题。省委从一开始就鲜明提出,要把“走基层”活动作为解决“四风”问题的重要抓手,作为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载体。

  确保“”出实效,省委成立“走基层”活动协调小组,召开动员大会、活动现场会、阶段工作总结会等,及时做好动员部署,深入总结基层经验,定期督查活动成效,各项工作环环相扣,整个活动有序推进。

  强化问题导向,通过“走基层”活动解决具体问题和突出矛盾,成为“怎么走”的风向标。围绕省委确定的“集中走访基层听民意、化解矛盾纠纷促民和、多办实事好事解民难、建强组织聚民心”四大重点,全省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念好听、促、解、建“四字经”。短短数月时间,在省委的积极号召和精心组织下,数以百万计的各级党政机关干部走出机关、深入一线,在基层的田坎上倾听群众呼声,在群众的家门里解决具体困难,推动各项工作举措全面落实见效,推动各项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快看,整治危险路段的事项公示了,6月份就要弄好!”4月20日,射洪县金华镇政府院坝一角,几名前来办事的群众围在一起,细细查看“重点解决民生问题公示栏”,大家显得格外兴奋。“这个整得好,我们可以随时了解情况。”村民范国树说。

  近几个月来,金华镇200名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大走访。听民意知晓问题:梳理出修建断头路、开通天然气等77项重点民生难题。办实事解决问题:已解决7件难题,20余件正在办理,其余正制订方案。

  在省国土资源厅,资阳市乐至县泉寺村村民唐建军的一封来信引起高度重视。针对其反映的征地未全部兑现补偿款问题,省市国土系统上下联动,深入基层实地调研,连夜研究解决方案。仅5天时间,430万元余款足额支付到村社农户。“拖了两年多的问题,5天解决,没想到啊!”在回访电话中,唐建军坦言“对党委政府和干部有了全新认识”。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群众需求包罗万象,“走基层”活动,面宽量大战线长,如何做到全面覆盖、不留空白、落实见效?“台账工作法”、“双报到”、“结对认亲”、“联村帮户”等行之有效的举措在各地广泛推开,效果立竿见影——

  去年夏天,中江县杰兴镇遭遇罕见暴雨,连山村村民高阳家的住房成为危房。镇上排查灾情时将此纳入困难群众台账,经村委集体议账、全村公示、镇上评估审查,高阳获得政府相关建房资金补助,直到建好新房才“了账”。

  “台账工作法”源于基层智慧。省委及时汲取并升华为“走基层”的农村工作法,要求以乡镇、村为单位建立民生诉求、困难群众和稳定工作“三本台账”。

  在城市社区,“双报到”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省、市、县三级机关党组织到单位所在地社区报到,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推行“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

  在藏区,“结对认亲”活动搞得热热闹闹。6万多名藏区干部与25万多户农牧民结对子、认亲人,群众工作真正落实到了每个家庭、每座寺庙和每位农牧民群众,赢得了藏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在地震和暴雨洪涝灾区,各级党政机关干部深入重灾村开展“联村帮户”活动,帮助受灾地区兴修水利、铺设道路、重建家园、组织生产,帮助发展产业项目684个,开展技能培训1.5万人次,广大灾区翻开了涅槃重生、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针对基层的不同特点,分类采取相对固定的活动形式,最符合群众需求,最为群众接受。这是广大党员干部几个月来“走基层”的普遍感受。

  坚持“问题导向”走基层,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

  立足当前:每月明确一个活动主题,月月不同、各有侧重。今年1月,“走基层、送温暖”;2月,“大学习、大问计、大解难”;3月,结合春耕生产和“开门红”,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4—5月,围绕落实全省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工作要求,聚焦“四风”问题,深入基层群众,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着眼长远:各地各部门认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纷纷出台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制度机制,确保“走基层”活动常态开展。

  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突出重点领域、分类推行实施,我省“走基层”活动全覆盖、长效化的工作格局就此形成。

  “”进民心:

  群众长期得实惠

  “走基层”活动启动之日,正是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整改落实阶段之时。

  查摆问题准不准,整改问题实不实,群众最有发言权。在“走基层”活动中,全省医疗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医疗卫生服务进社区、进村组、进家庭、进学校、进寺庙活动,卫生系统党员干部走进各级医院、卫生院,面对患者和基层群众,打开大门找问题听意见,整改落实更到位、更有针对性。

  走下去接地气,以群众需求为指针,优先解决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这是我省“走基层”活动的鲜明特征,也是引人瞩目的亮点。

  “政府帮助我家协调了3万多元,支付盖房子的欠款,拉我们去市里最好的医院进行了免费体检,还到学校给我儿子办理了学杂费减免……”说起这些事,资阳市雁江区伍隍镇一碗水村特困户刘荣康,由衷感到满意。

  与刘荣康情况类似的,还有绵阳市安县联盟村的68岁孤寡老人朱帮雪。多年前,朱帮雪的丈夫就已去世,儿子患病走失,媳妇改嫁,老人与孙女周维希相依为命,靠打临时工维持生活。在“走基层”活动中,安县县委负责同志得知周维希由于家庭贫困可能辍学的情况,多次前往朱帮雪老人家中,拉家常、问困难,想办法、出主意,帮助祖孙二人落实特殊低保政策,减免相关学杂费用,把党委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了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深入开展“走基层”活动,不仅要解民困,还要化民怨。各级领导带头包案,化解信访难题,是“走基层”活动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4月21日,记者在自贡市荣县东兴镇的会议室里看到,一面“敬业正直、为民解忧”的锦旗悬挂在墙上。赠送锦旗的主人吴某有着5年上访经历,在“走基层”活动中,被列为重点帮扶解难对象。镇党委书记多次到他家沟通协调,解开了他心头的死结。“其实,我生活并不太困难,就是心头有怨气。”吴某坦言。在干部的关怀下,这口怨气逐渐消融。“干部出于公心真心为我们办实事,再冷的心都被焐热了。”他感动地说。

  类似的场景不断出现。仅在荣县,县级以上干部就包案处理信访积案197件。上访群众说:“干部到家里为我们排忧解难,和我们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们感觉到这才是自己人”。“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物质层面的满足仅仅是较低层面。”在“走基层”活动中,各级干部有着共同体会。

  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全省各地各部门深入开展了一系列送文化、送法律、送科技、送政策到乡村、街道、社区等活动——

  乐山市通过“院落坝坝会”、“社区广场大家说”等形式,让干部与群众共同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交流、增进感情。4月15日晚,夹江县城中心的广场上,张红大妈一边跳坝坝舞,一边对与她共舞的县工会干部刘燕说:“过去是群众找干部,现在是干部找群众,真的变了。

  星夜,巴中市南江县委负责同志来到养殖专业大户王清国的家中,商量如何帮助他进一步做大养殖规模。得知老王缺少养殖技术,第二天便组织县畜牧局专家现场进行技术指导,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在广元市,院坝恳谈、田间交流、火垅夜话等多种方式并举,各种创业、就业、种养信息不断传递给农民群众,有效解决了技术缺乏、信息不畅等问题。

  群众得实惠,是开展“走基层”活动的核心目标之一。各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沾地气,深入一线解民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对党员干部的认同度也大大提高。

   为民务实:

  “”出干部好作风

  “要态度和蔼,不要盛气凌人,要厉行节约,不要大吃大喝,要简化接待,不要迎来送往……”“走基层”活动开展之初,省上制定《四川省党员干部“走基层”规范要求》等制度,通过细化到各个环节、落实到操作层面的具体要求,规范了党员干部“走基层”的行为。

  在一手抓规范的同时,还注重一手抓激励。省委“走基层”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求各地各单位及时报送好典型、反映好经验、提出好意见,不断总结完善、改进提高,推进活动沿着正确方向扎实推开。

  “‘走基层’活动使第一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有机联系,为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四川经验。”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省参加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市县,把“走基层”活动作为前期准备、先学先改的重要抓手,作为听取意见、查摆问题的重要途径,边查边改,即知即改,雷厉风行,预热升温,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

  “挂村干部下来勤不勤?”“解决了些什么问题?”3月27日,眉山市青神县委组织部牵头开展“百姓听音”基层走访行,督导组工作人员来到白果乡三清寺村。现场询问中,村民陈一平小心翼翼地说,听说有人亲戚在县上“当官”,“填了张表就享受了低保,这种事就该你们来查、来管。”督导组干部当即将记录好的问题打上星号,承诺即刻核实,“一旦查实,不仅要清退,更要对当事领导问责。”话音一落,村民们的掌声、叫好声已经响起。

  从省到市到县乡,这样的督导场景随处可见。仅去年12月11日至15日,省协调小组就派出6个指导小组,对全省21个市(州)及相关单位进行了首轮督导,提出指导意见近100条。严格督导,对“走基层”活动起到了“加油门”、“添柴火”的重要作用。

  推动党员干部“下深水、解难题”,不能靠“一阵风”式的运动。为此,我省边实践边总结,探索建立健全“走基层”活动长效机制——

  把“走基层”活动纳入对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探索依托四川党政网建设“四川省社情民意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群众诉求与部门特别是与干部岗位职责对接机制,健全公开评议机制等。

  在为民服务中转变干部作风,锤炼干部品格,在深入基层中促进问题整改,强化宗旨意识。“走基层”活动的开展,让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丰富了群众工作经验,提升了服务群众意识,成为政策宣传员、民情收集员、矛盾调解员、群众服务员——

  作为成都温江区金马镇兴元社区书记,田玉成走基层,随身携带“三件宝”:录音笔、建议表、便民药箱。录音笔上,200个录音片段,一句不漏记录着上百户群众的呼声;意见表上,收集了各类意见建议285条;便民药箱里,备好了各种常用医药用品,方便群众及时取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走基层,让挂职干部、安县塔水镇副镇长洪常青对这9个字有了更深刻理解。几个月来,洪常青一有空便来到村里,与村民掏心窝,帮群众解疙瘩,一来二往,他慢慢由原来不懂农事、分不清稻麦变为知节气、会农活。在民情日记中,洪常青写道:“与群众越亲近,就越能体会到工作的责任与快乐。

  各级各部门也在“走基层”活动中强化了群众观念,增强了大局意识。针对群众反映行政成本支出过大的问题,省级部门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压缩“三公”经费11%,压缩其他一般性支出5%,调整压缩支出的5亿元全部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面对面听取民意、实打实解决民困,干群距离不断拉近,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据最近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测评,省级部门政风和行风群众满意度分别达到83.98%和81.37%。“我们对‘走基层’活动衷心拥护,在这个活动中,老百姓对共产党员的好作风有了最直接的体会和感受。”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村民何国旗,一语道出心声。“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困难集中的地方去!”一个时代强音,正在巴蜀大地、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嘹亮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