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四川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对策建议
【专报要点】新能源产业已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受资源禀赋的限制,四川发展新能源产业也是大势所趋。本期《专报》提出,四川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应当在“成都—德阳—绵阳”布局核能开发利用的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产业;在成都重点构建“一核两翼”产业发展格局;在“成都—眉山—乐山—攀枝花” 布局太阳能产业等。
西南科技大学王朝全教授主持的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循环经济视角下四川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中提出如下观点:
一、四川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新能源被公认为是应对气候变暖和资源环境危机的有效手段,新能源产业已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四川人均能源资源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巨大,据预测,到2020年四川省电力供需缺口每年在1000万千瓦装机容量以上。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使煤电受到严格限制,水电资源也基本开发充分,因此,依靠新能源发电解决电力缺口问题是形势发展的要求。此外,课题组研究发现,四川新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常规能源的2.33倍,因此,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四川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四川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核能开发利用的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产业应布局在“成都—德阳—绵阳”产业带。另外,四川外送电力需求高,应考虑在远离负荷中心的山区选址落户核电项目,以南充蓬安县作为负荷中心最近的较大电源支撑点。
(二)在成都重点构建“一核两翼”产业发展格局,30平方公里核心区连“两翼”,即成都新能源产业功能区和新津、龙青金新能源产业发展翼。重点发展风能、核电成套设备及配套产品,延伸核能产业链。
(三)四川太阳能产业主要应布局在“成都—眉山—乐山—攀枝花”产业带。成都以建设高水平光伏产业园为主要任务;乐山重点打造硅材料产业化基地;攀枝花市重点发展大型光伏电站。
(四)以德昌为中心的安宁河谷风电场、以茂县为中心的岷江河谷风电场等,开工建设德昌二期、西昌、广元等风电项目。
(五)在大城市周边建设垃圾发电场;在攀西地区利用宜林荒山荒坡栽种麻风树、小桐子等,大力发展能源植物,为生产生物柴油提供原料;在内江市一带利用甘蔗副产物、在广大红薯产区以红薯等为原料,建立芭蕉芋、粉葛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燃料乙醇。
(六)鼓励农村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沼气技术应用。食品加工业、酿酒业、养殖业等产生的废水、废料应用于沼气,将改善环境质量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四川加快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强有力的新能源产业推进管理机构,全权负责全省新能源产业的方针政策、规划设计、沟通协调、组织实施等任务。政府的新能源产业推进管理机构不管名称如何,其重要职责应该是统筹协调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多个政府部门,明确划分责任、界定事权、制定标准、监督检查,避免各自为阵和政出多门,确保统一指挥,政令通畅。
(二)构建良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机制。这种发展机制应该包括目标机制、竞争机制、融资机制、补偿机制、交易机制、管理服务机制等在内。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使产业目标明确、产业间竞争公平、产业融资渠道宽敞且稳定、项目补偿有保障、交易平台规范化、项目审批程序透明化。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有作为,企业有动力,人民有实惠,产业大发展。
(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制定实施相关配套政策。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往往依靠政策支持,如实行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价格优惠和信贷扶持以及引导市场开拓等经济激励政策。仅仅依靠国家政策不足以完全调动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还需要从政策配套工作着手,比如:建立新能源产业信贷;建立专项融资渠道;确定市场准入制度;研究各项有力标准;设立技术研发基金,专门支持我省技术研发工作;降低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积极配合安全部门工作;加大与外省合作,建立新能源产业发展桥梁;以突出企业为主题,大力扶持中小型企业。
(四)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国家最新启动的协同创新战略精神,建议四川由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使有关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新能源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和人才培训基地,设立专业教学方案,针对当地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来培养学生,实现产学研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此外,还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从省外、从国外引进相关专业人才的力度。
(五)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提高装备设备制造水平。充分发挥四川在新能源产业设备制造方面的集群优势,推进企业规模结构优化,促进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合发展;重点加大对德阳风电设备制造基地、乐山硅材料基地、双流光伏产业基地的扶持建设力度;同时创建城市之间的产业带,加强资源共享,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逐渐形成高水平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在产业设备制造研发方面,建议加紧制定落实对新能源设备生产进行补贴的实施细则,促进新能源设备制造本土化,集中优势研发资源,设立研发基地,从根本提高我省新能源设备制造业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