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要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面对新常态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增强战略定力。
保持战略平常心,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
经济发展增速换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尤其是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换挡再向低速换挡更是经济发展的常态。从先发国家的成长经验来看,全球仅有12个国家曾实现过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20年。新常态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本面,即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面对经济发展增速换挡、方式转型、结构调整、动力转换,需要客观看待、冷静理性,保持战略平常心。要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看到增速换挡、提质增效是规律、是大势,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增强战略定力,要有战略清醒和战略思维
战略定力,是一个国家、政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面对新常态下的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战略定力,一要有战略清醒,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阻力和挑战绕不开、躲不过,尤为需要“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沉稳,尤为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坚毅和“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不为噪音所动、不为杂音所扰。二要增强战略思维,谋大势,分清主流、支流,抓住要害和主要矛盾,科学施策。三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处理好当前和长期、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从制定宏观政策、措施到出台解决具体问题的工作方案,都需要准确地找出“短板”,据此划定不可逾越的底线。在增强战略定力的同时,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防范措施做得周密一些,使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征途上不跌跤、不熄火,实现增速平滑换挡。
新常态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中国经济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新常态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是一个战略预期,对此要信心满满。从增长潜力看,7%的增速实现的经济实际增量依然可观,2014年的中国经济7.4%的增量部分就相当于一个瑞士。不断推进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为经济发展和调整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回旋空间。从增长动力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更为多元,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非常充分,新动力不断生长。从经济结构上看,我国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不是“熄火”,而是“换挡”,中国经济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这个自信来自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来自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来自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
向改革要动力,向调控要助力,向市场要活力
新常态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特别是出现了一些可能引发经济下行压力和风险增大的边际变化,积极沉着应对。一是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深化改革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从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领域入手,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二是向创新调控要助力。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坚持定向调控,抓住经济结构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定向发力,不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坚持结构性调控,把稳增长、调结构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不搞强刺激,不踩“大油门”,切实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上来。坚持统筹调控,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通盘考虑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与促进经济提质增效,高度关注风险发生发展趋势,按照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有序加以化解,使调控效力更持久。三是向市场创造要活力。市场创造是经济发展的点火器。要坚持市场要活,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坚持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改革不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最后,向改善民生要潜力。有预测说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名义消费总量规模有望达到45万亿元左右;加上相关的投资需求,2020年内需规模有可能接近百万亿元。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切实释放内需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