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刊文:“文革”50周年 反思不应偏激
原标题:“文革”50周年,反思不应是偏激的
离“文革”错误发动50周年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各种相关的讨论逐渐增多,其中一些尖锐的观点相互对立。然而它们的对立并不代表社会对“文革”的主流认识真的撕裂了,必须指出,互联网放大了一些小圈子彼此之间的分歧,造成了中国社会对“文革”认识十分混乱的假象。
目前舆论场上有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其中有一部分人主张“重新评价文革”,认为“文革”有反官僚、反腐败的正面价值,并且举证“文革”期间氢弹爆炸、卫星上天等成果,宣称“文革”的这些积极面被长期隐没了。“重新评价派”的圈子不大,他们中最激进的鼓吹者尤其很少。
另一派人士则主张重新全面反思“文革”,认为国家一直在故意隐瞒“文革”的真相,并且宣称“文革”有可能卷土重来。这一派声音在互联网上相对更强些。
第一种声音直接与党对“文革”的正式评价相抵触,其错误性比较容易辨识。这种观点虽能得到一些有民粹主义色彩的附和,但它的边缘特征十分明显。
后一种声音从相反方向吸引了另一拨民粹主义者,汇集了当下更多的不满情绪,又有一些较有影响的公知举旗,在网上形成了一定的声势。由于50周年的契机带动了社会的正常记忆和反思,这种声音还有较多的围观者。
然而“全面反思派”似乎是故意混淆了几个情况。一是他们把第一种“极左”声音混淆为中国的某种普遍思想动向,或明或暗地指责官方推动了它的出现。二是他们将“文革”没有得到反思当成现实来批判,而几乎不提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国家对“文革”从思想、组织直至法律上的全面清算。三是他们喜欢过度使用“文革”标签,把现有的各种问题都与“文革”相联系,证明“文革”还会再来。
1981年发表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革”,它的相关结论代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反思“文革”的全面成果,其严肃性和深刻性不是之后个体零星的思考所能同日而语的。中国社会需要长期坚持该决议,具体的回忆和反思有其正常节奏,但支持这一切不应以添加或改变对“文革”政治评价为目的。
坚持党对“文革”的政治结论,以及坚持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这在中国有着极高的现实必要性。“全面反思派”和“重新评价派”一样,都表现出要打破《决议》的倾向。如果国家按照他们的愿望在这个时候再搞一场全社会的所谓“大反思大讨论”,已有的政治共识就会受到威胁,思想动荡就可能发生。
“真理越辩越明”是有条件的,它通常要在有高度价值认同的共同体内才能实现。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大辩论经常会扩大公众之间的裂痕,所以小平同志当年提出“不争论”,要人们“往前看”,是非常英明的。
我们相信,在“文革”50周年到来的时候,相关的回忆和反思会形成自然的高潮。在早已有了党的正式结论之后,这些后续的讨论显然有正面价值。然而如果把这些讨论赋予一个背离党的决议的政治或思想目标,就严重不应该。而极少数最激进的人显示出了这样的企图。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谈论“文革”的人比较多,切不可将这种现象一概而论,以个别激进人士的表现概括舆论场的整体情况。对一些苗头既不可无视,也不必看得过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清醒的,对当年的《决议》也是支持的。这一认识切不可因为激进声音的存在而动摇。▲
责任编辑:倪子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