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院团改革三问:如何借势下活棋

17.11.2014  10:32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观察(二)
  “剧场有了,里面装什么?”“文艺院团的生存空间有哪些?”“文艺院团如何通过改革激发创作活力?”
  日前,我省文化系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三问连发,将我省文艺创作引向更深层次的探讨——如何贯彻落实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依托出台的《四川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专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激励我省文艺创作出精品、惠百姓,彰显正能量。
  院团改革下深水,深到何处?
  社会资本和演职员工可参与股份制改造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剧院项目正式通过评审,两三年后,我省将有10多个一流省级剧场。”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在会议中透露出这个信息,同时也向与会人员提问:“剧场有了,里面装什么?”
  郑晓幸的提问剑指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走向纵深的国有文艺院团,如何拿出好作品?
  去年,刚刚完成改制的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歌舞艺术研究院抓住了一次国际合作的机会,成功打造出话剧《断层线》。“这个合作,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舞台艺术走出去的代表性合作方式。”该院院长吕勇告诉记者,《断层线》不仅由艺术研究院与新西兰编导团队联合“操刀创作”,在项目经费方面,也富有创新地分为“海外”与“国内”两大渠道,其中来自墨尔本艺术节和基督城艺术节的投资占大头。如今,《断层线》已实现了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巡回演出,“以前,这对于一个市州文艺院团来说几乎是无法实现的梦想。”
  与之类似,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转企改制后,大胆创新经营模式,大型商演项目甚至鼓励编导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后期根据演出收益分成。
  社会资本介入、艺术家个人持股参与院团股份制改造,这样的新思路得到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范远泰的赞赏。“省歌是试点,在推进国有文艺院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我们鼓励院团员工从‘管我’变成‘我管’,无论是谁都是责任、利益的捆绑体。”
  拍手称好的还有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罗鸿亮。随着四川剧场原址重建,记者数了数,不少院团在成都都有自己的阵地,将形成“一院一场”的格局。“转了体制、创新了管理机制,还怕剧场用不起来?”范远泰说,省文化厅正筹划院团演艺联盟,把四川各地的院团串起来,以形成新的演艺产业链。省直及各市州院团可自愿加入,所有的演出不仅可以在省级剧场演出,也能深入到市州的剧场演出,形成辐射全省的演出市场。
“断奶”求生,如何存活?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新杠杆
  “文艺院团的生存空间有哪些?”会议中的第二个提问,切中的是院团的切身利益。“院团发展其实是两头,一头系着市场,一头连着百姓。”范远泰认为,惠民这头是对文艺院团出好作品的鞭策。“断奶”后的文艺院团,要想赢得更多的演出空间,就必须要知道百姓的文化喜好。
  德阳市试点建设了300多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这样的场地,被德阳市川剧团寄予更多希望——为当地老百姓定制好看的节目,送到院坝去。2017年前,我省将全面推进“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项目,建立健全文化院坝开放运行的长效机制。“文艺院团可以抓住机遇,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生产更接地气的作品,抓住惠民这个采购‘市场’。”
  近来,“去妇女儿童中心剧场看儿童剧”成为成都市不少家长和孩子周末的“必修课”。成都非遗研究院艺术总监车尔宁告诉记者,成都市木偶皮影剧团自2012年改制且并入成都市非遗保护中心(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研究院)后,在该市公共文化服务购买制的资金保障下,打造出“周末亲子剧场”的惠民文化品牌,“所有场次的演出门票都是20元,可以提前两周在大麦网上购票。”
    这样的尝试,为改制后的院团提供了另一条生路,把曾经“包养”的送文化变成“择优录取”的硬杠子。“杠杆效应”体现在《方案》中,惠民方式更加明晰。以奖代补、原创剧目补贴等方式,意在扶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的艺术创作生产,增强院团面向群众提供服务的能力。转制院团要争取“被采购”,不但需要拓展惠民服务范围,还必须丰富文化惠民的内容和形式。

  “例如,转为非遗保护传承机构的院团需创新非遗项目传承的手段,使其更好地融入百姓的现代生活;而并入文化馆的院团则需要发挥其普及、培训、提高的功能,延伸惠民演出的服务方式。”范远泰解释道。
省直院团率先“动刀”,路在何方?
两条腿一条路——深化改革
  文艺作品要承载满满的正能量,文艺院团如何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第三个提问,将省直院团的改革推向台前。我省五家省直院团,在出台的《方案》中单列,设置为转企改制和保留事业体制两大命题——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转企改制,四川省川剧院、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四川交响乐团保留事业体制。
  为何单列省直院团转企改制?范远泰解释,希望借此为各市州院团改革提供参考,率先“动刀”就是要让大家看到如何“动真格”改下去。
  五家院团两个层面的切分,从出台的《方案》中细细读来,两条腿其实是一条路——深化改革。
  2012年9月,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改制为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之后《某君》、《我呼吸》、《》等叫座的商业剧目收获掌声与市场。今年更与凉山州、甘孜州、内江市等联合创作突出巴蜀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省人艺在上海的剧目工作室明年就能正式运营。明年8月,我们和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合作的第一出剧目将登陆上海滩。”罗鸿亮说,改革是把利剑,逼着你去搏击市场求生存。抢滩上海演艺市场,曾经想都不敢想,如今是“摩拳擦掌”。而省人艺更希望借此“复制”、孵化出更多更大的市场。“像北京就有不少成熟的剧目,如果将其版权引进,再联合乐山、绵阳、宜宾等几个成都周边城市有演出场馆的文化企业,以‘话剧院线’的形式巡演,不愁赚不到钱。”
  松了绑的省人艺,尚能借解放生产力一搏。保留了事业体制的省直院团又如何下好这盘棋?“同样要改。”范远泰一语道破改革玄机:以内部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完善岗位聘任和制度管理为核心。一句内部机制,为保留事业体制的文艺院团“圈定”改革内核:建立艺术传承学术带头人工作室、每年完成1-3台重点剧目创作、每年演出不少于120场、打造“走出去”的巴蜀文化品牌。
  这样的三个基本点,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早已烂熟于心。11月2日,复排川剧《白蛇传》已是加演场,陈智林“一箭三雕”的计划正在推进:饰演白蛇的张燕锤炼本领、剧目打拼海外市场、以重点剧目传承川剧拉动演出场次。《白蛇传》一票难求,让省川剧院展演部的白中华更添信心:“转得动国内市场推得动海外商演,才能成就四川的拳头文化产品。”
      同样,四川交响乐团艺术家们近年来一直奔走各地,很多基层群众第一次欣赏到阳春白雪般的高雅艺术。旗下的女子民乐团体——天姿国乐团也走出国门,展示四川特色民族音乐作品的魅力。天姿国乐团团长牟岭红告诉记者,深化改革让乐团有产量更有销量:每年都将原创1至2台音乐作品,并出版发行原创音乐光碟,开展国内外巡演和驻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