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免费派送腊八粥 上万人排队数百米

28.01.2015  09:44

义工们在寺院门口举牌告诉大家:“今日粥已发完”。

     熬粥人用心喝粥人暖心

    在腊八节这天向市民施粥,是文殊院传承几十年的传统,熬粥的师傅也随着时光推移换了几批。主厨王德全已经在文殊院熬了13年的腊八粥,他的老师杨师傅早已退休,而他的新徒弟学习熬粥只有2年多。在他们师徒三代的心中,要熬制一碗浓糯香甜的腊八粥,需要的不仅是16种食材和近3小时的熬制,“用心”才是熬制一锅好粥的“秘密”所在。在领粥人海中,一对老人格外引人注目,84岁老人推着91岁姐姐来排队,他们说在这碗腊八粥中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终

    于等到你!”1月27日是农历腊月初八,从这天起连续三天早上10点开始,文殊院将向成都市民免费派送8万份腊八粥(包括寺外养老院、福利院、社区等的数量),每天粥毕即止。

    27日上午9点过,上百名市民已经排起长队等候施粥。

民警在各个通道口维持秩序。

     排起数百米长队一桶粥10多分钟就发完

    27日早上9点,文殊院藏经阁前已经排起长队,等候领粥的市民中,有90多岁的老人,也有刚上小学的孩童。上午10点过,3大桶热腾腾的腊八粥被陆续运到藏经阁前的施粥点,20多名义工开始向市民施粥。实际上,26日下午3点起,厨房的熬粥师傅们已经开始忙碌,经过通宵的工作,他们已经提前熬好20多桶腊八粥,等着第二天早上免费发放给市民。10多分钟后,一大桶腊八粥已经见底,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文殊院预计向市民发放8万份(包括寺外养老院、福利院、社区等的数量)腊八粥。

    “就是想过来讨个吉利。”正在排队等候的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每年她都会到文殊院排队领粥,“味道好喝,而且也能沾沾福气。”领到粥的市民源源不断地向外走,院内的人却不见减少。上午11点半,等候领粥的两支队伍从派粥的桌前一直延伸到院门处的停车场,拐个弯又伸向院内深处,足有数百米上万人。“想领到粥,估计还要排五六个小时。”站在文殊院门外的工作人员举着一块“今日粥已发完”的牌子,劝刚到门口的市民回去,“再进去的人,今天肯定领不到粥了。

    下午3点左右,当天的腊八粥基本派完,但仍有一些市民没有领到。为了保证28日、29日两天的施粥数量,管理方表示对施粥时间做出调整,“每天早上10点开始,粥毕即止。

熬粥大厨忙得不亦乐乎。

    三代传承熬粥手艺

    “用心”是宗旨

    “熬粥的手艺是师傅教给我的,现在我已经把它教给徒弟们了。”今年熬粥的主厨王德全说,从2002年起,他就在文殊院跟杨师傅学习炒菜、熬粥,如今,杨师傅早已退休,自己也收了几名新徒弟。

    “当学徒的时候,也犯过很多错。”王德全说,2006年5月的一天,他被安排为大家熬制一锅绿豆粥,因为觉得每天熬粥很枯燥,王德全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熬的时候也没有用心,结果一锅粥熬好后稀稀拉拉,豆子也硬邦邦的不好吃。“那次师傅特别生气,狠狠骂了我一顿。”王德全说,杨师傅责怪自己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没熬好这锅粥,而是因为自己没有用心。从那以后,王德全不论做哪种食物,都把“用心”放在第一位。

    在教导自己的徒弟时,王德全也强调要“用心”。“只要用心,做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王德全的徒弟刘师傅一边搅动大锅里热腾腾的腊八粥,一边分享着自己两年多的学习心得。

     每周“考试”师傅亲自品尝指导

    在文殊院的伙食中,早上基本都是清粥、馒头,而免费派发腊八粥是每年都有的活动,因此,熬粥是厨房师傅必须要认真掌握的一项技能。“学习熬粥时,每个星期师傅都要‘考试’。”王德全说,师傅会在每周选择一天,由徒弟来负责掌勺熬制当天的早餐粥,以此检查这一周徒弟的学习情况。

    熬好后,师傅就用大勺舀出一勺,再盛在碗里品尝,只有熬得粘稠适中、里面的谷物软硬均匀的粥才算合格。“师傅尝的时候,还是很紧张的。”王德全说,师傅平时很和蔼,就算在“考试”中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也会耐心指出,不会批评,“只有在不用心做时,才会被师傅批评。”王德全指着刘师傅说,连续两年的腊八节,刘师傅都跟着自己学习熬粥,再过几年完全可以接班了。

     84岁老人推着91岁姐姐来领粥

    在领粥人海中,一对老人格外引人注目:91岁的吕淑君坐在轮椅上,身后是她的干弟、84岁的徐少元老人。徐少元身子骨很硬朗,稀疏的白发和三簇山羊白胡,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排了两个小时的长队,他们终于领到了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小时候家里用土灶做腊八粥,有时还有腊肉、火腿,我们小孩子就抱着个木碗趴在桌边大口喝,那味道我现在都记得到。”徐少元说,他出生在武汉汉口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解放战争胜利后,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南,作为工人的徐少元离开家乡,来到了四川工作、定居,“已经有几十年没喝到家乡的腊八粥了。

    在四川生活的几十年,徐少元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每次在四川过腊八节,就会想起故乡的腊八粥。”徐少元说,四川和武汉的腊八粥其实大同小异,口味也都有咸的和甜的之分,而文殊院熬制的腊八粥味道香糯可口,与家乡的味道很像,所以当他得知文殊院将向市民施粥时,就决定要带姐姐也来尝尝,回味一下童年的味道,也是祈祷家人健康、顺利。

27日,文殊院施粥现场,上万市民排队领粥。

     民俗专家:腊八喝粥的人越来越多

    四川民俗专家袁庭栋介绍,腊八粥传自印度,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在腊八这天成道,于是佛教界每到这天都用多样米豆果子煮粥供佛,称“腊八粥”,也叫“福寿粥”,后来,“腊八粥”广传民间,宗教意味逐渐隐退,成为节日饮食,融入中国文化后,又带上了“旧粮吃完,新粮开食”的好兆头。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过演变,“腊八粥”的食材逐渐丰富起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上千年。“清朝年间最为盛行。皇上要向文武大臣等赐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腊八不像春节、端午等节日,一些家庭不会刻意去过腊八节,但最近几年,选择在这天喝文殊院派发的腊八粥的人越来越多,“一是为了沾福气,二是在冬天喝一碗热粥,巴适。”袁庭栋。(记者 周家夷 摄影 朱建国 刘敬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