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教育扶贫蓝皮书指出教育扶贫面临六大问题
2月12日,《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图为发布会现场。
2月12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我国第一部教育扶贫蓝皮书《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指出,尽管我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毕竟现在仍有5575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艰巨。目前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仍有不少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
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拮据,且大多为“吃饭”财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主要用于人头经费,教育经费很难实现“三个增长”、达到“三个比例”,对于教育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有的地方几乎为零,教育费附加征而不返或随意挪用现象较为常见。
教育经费短缺致使贫困地区学校数量不足,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落后。贫困地区学习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不仅表现为设施老旧,而且部分设施还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一些教学用品,如实验仪器、图书配备等都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的校舍、图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增设以及更新无法得到资金的支持。
师资投入不足,数量缺额,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亟待提升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整体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优秀教师外流严重,有的地方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现有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偏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学校无力满足教师培训、外出培养、观摩学习的需求。此外,有的地方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西部欠发达地区生师比明显高于全国生师比的平均值。例如:普通小学的全国生师比平均值为16.78,而广西、湖南、河南、江西、青海、广东的生师比在18.0以上;初中的生师比全国平均值是12.57,而广西、贵州、云南的生师比在15.0以上;普通高中的生师比全国平均值为14.44,而重庆、四川、贵州、江西、河南的生师比在16.0以上。在贫困地区,这一数字更大。
贫困家庭无力使子女接受更多教育,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贫困家庭的经济水平较低,许多家庭无力支付孩子上学所需学杂费用,不少贫困地区的学校贫困学生占比较大,他们往往因为家庭无力负担上学所需的费用而正在或即将面临辍学问题。此外,许多家庭受打工潮的影响,认为外出打工比读书更有用,个人教育需求不足,教育不被重视。
根据2013年审计署公布的数据,在1155所样本学校里,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2013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检查《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表明,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辍学率较高,有的地区超过10%。
贫困地区很多学校还未建立激励制约机制,不能调动学校行政人员与老师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授课教师来说,缺少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机制和倾斜政策,致使不少教师不安心、不愿意扎根贫困地区工作,甚至跳槽、逃离教育行列,不能稳定和促进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由于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学校经费普遍短缺,物质激励的运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是教师工资水平低,难以让教师满意,也难以统筹调剂,难以实行差异发放。另一方面是学校多有债务,无力给教师发放奖金。
目前“普九”的成果是低标准的,并且基础相当脆弱。一方面,所谓“基本普及”,是指85%的人口覆盖地区实现“普九”这一要求,还有15%的人口覆盖地区——主要在西部贫困地区——这一目标远未实现;另一方面,即便在“普九”已经验收的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也是很不稳固、质量较低的,不少地区的辍学率出现了明显的反弹。近年来,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