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厅召开全省教育系统“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座谈会
“过去5年,我省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生均仪器设备和图书等与北京上海等地还存在较大差距。”“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偏少。”“建议四川省设立人才专项基金,为高等教育留住人才。”……5月14日,省教育厅二楼会议室的气氛格外热烈,全省教育系统两场“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座谈会召开,来自市(州)教育部门和高校的代表们围坐一堂,敞开心扉、直面问题、建言献策,力求推动我省教育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教育厅机关党委书记李志刚、教育厅总督学傅明参加会议并认真听取代表们的发言。
认清发展坐标分阶段逐步解决教育难题
加大投入,健全生均拨款制度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破解热点、难点问题,开创了教育科学发展新局面。
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我省教育在多个方面明显还存在差距。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马海军提到,成都在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册数等方面与广州、上海存在较大差距,乡村教育特别是简阳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仍是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教育投入与城市扩容速度不相匹配,学校建设数量不足。他建议改变过去由政府单一投入为政府+企业等形式多样的投入模式。
而与成都相比,我省其他市(州)的教育投入又相对滞后。达州市教育局机关党委书记张梅说,学生功能室、实验室严重不足,按照省定标准测算,该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还需投入40亿元。民族地区教育也存在着诸多短板。凉山州教育局副局长程志敏提到,班额大,寄宿制学校宿舍不够,均衡难等问题困扰着凉山教育的发展。
为此,不少地方建议,全省应该建立和完善系列教育标准,解决好区域、城乡教育投入差距,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应该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办学条件改善投入,增加“全面改薄”经费。
改革机制体制,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
要想发展好当地教育,就要想办法招到优秀人才,要留得住、用得好教师。有代表指出,由于一些地方招聘、考核制度未理顺,待遇未按规定落实,导致招不到想要的人才,现有教师队伍流失问题加剧。
马海军建议,应依法保障和提高公办学校教师待遇,探索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保障方法。在5年内应逐步解决这一难题,否则将影响教师队伍稳定。
广元市教育服务中心副主任马玉琼提到,广元市公办园较少,存在大量附属园,教师队伍不专业、办园行为的不规范、致使农村学前教育大班额现象突出。她建议,明确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比标准,建立完善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解决这些教师的“五险一金”,提高非在编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
同时,马玉琼建议,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落实“县管校聘”制度,变“学校人”为“系统人”,整合当前教师管理条块分割现状,促进教师在县区城乡学校有序流动,推进城乡师资均衡。
为了稳定民族地区师资队伍,提高民族地区人民受教育水平,程志敏建议,提高“一村一幼”辅导员劳务报酬并相应提高其学历要求,逐年解决民族地区教师编制问题。
分类分层实施,从具体细节入手解决难题
针对教师培训、职业教育发展通道不畅、“三点半”现象、高考综合改革等问题,代表们也各抒己见。
程志敏提到,凉山州教师多数为专科学历,且老师们的日常任务又繁重,急需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所以,省上应该分类进行教师培训,以免民族地区教师不适应。
她还建议,加快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技术帮助边远乡村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面对“三点半”难题,一些学校提供放学后的延伸服务,但是这可能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眉山市教体局副局长周俸贵担心,要是学校收费,是否违规?省教育厅基教处回应说,关于课后服务,国家发改委明确规定,可以适当收费。
代表们也呼吁对中职教育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大力投入和政策倾斜,出台新高考指导意见和用书标准等。内江市教育局副局长鲁英杰还建议,尽量减少各类活动进校园的次数,以期减少对学校教学的干扰。同时,要理顺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机制,否则,各个部门管理和审批有交叉,管理不善导致问题却都推到教育部门头上。
李志刚充分肯定了大家提出的意见,他指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教育厅最近在全省各地大调研,深入了解我省教育现状和问题,倾听各方意见。他强调,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要学习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的讲话,要深刻认识到此次“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的意义。各地要把握四川历史发展方向,认清四川教育发展坐标,要分阶段逐步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难题。各地各部门要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出台规范,拿出有针对性的改变困境的举措和办法,共同促进四川教育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为四川跻身高等教育强省而奋斗
“在去年9月公布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2所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6所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14个建设学科),位居全国前列。”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旭峰说,这说明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有条件跻身高等教育强省行列。
李旭峰同时指出,与东部地区比,我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GDP总量不相匹配,导致办学条件相对滞后。
电子科技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赵志钦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四川在“双一流”建设上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配套资金不足。他建议,要转变发展思路,由高校的“单打”模式转变成“政府+高校”的“双打”模式,在人才引进与作用发挥、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长远发展与资源支撑、建设资金与政策制定等方面,因校施策,构筑命运共同体。
面对高校人才流向东部发达地区的严峻现实,李旭峰认为,应设立人才专项基金,除学校给特别薪水待遇之外,由专项基金为人才提供与东部沿海高校相匹配的差额部分。
成都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力提到,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还部分沿用了精英教育的模式,专业对接产业的匹配度不够,课程设置较为陈旧,“双师双能双聘用”教师队伍长效机制建立困难。他建议,改变对新建本科高校教师评价方式,多渠道支持学校教师转型发展,切实鼓励高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创新。
如何利用区域优势,实现融合发展?西南科技大学找到了一条军民融合协同发展的道路。该校党委副书记董发勤说,学校创立了“需求牵引,方案对接;资源共享,军地联动”的军民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了“学科共建,人才互聘,平台共用,文化共融,协同育人”的深度融合运行机制,为新时期借助社会优质资源、提升学校水平、培育军民融合人才提供了保障。
不但要实现自身发展,还得走出去、引进来,扩大我省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沈涛和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正文都提到,我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水平远不如东部地区,这需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增加经费支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参与国际合作,加大留学生招收力度。
傅明指出,参与座谈会的代表直面教育现状,有数据、有分析,做了充分的发言准备,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高校在对比分析中,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现状,找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定位清晰,不断完善,努力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记者 何文鑫)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