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赵玉芳教授应邀为我校青年教师开设讲座

13.11.2017  18:31

 

为了引导青年教师思考和探索构建有效“”和“”的方法与途径,11月6日上午9点教学评估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邀请西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赵玉芳教授来校,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教师-学生共同体”课堂的构建,2016年、2017年新进教师共计58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赵玉芳教授从“学习与记忆的关系”、“学习迁移”两个方面分析了应构建一个什么样的教学共同体。首先,她从“学习与记忆的关系”角度阐释了教师应如何“”,认为“学习是对知识和技能的记忆与转换”。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我们日常生活、工作所运用的各种知识、技能等均来自于长时记忆,而短时记忆是形成长时记忆的必经通道,同时也是学习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课堂学习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它需要教师改变过去“灌输式”的单向知识传递模式,注重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采取“形象化”、“视觉化(听觉化)”等方式呈现相关信息,通过分解知识点和细分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其次,她从“学习迁移”角度分析了学生应如何“”。所谓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迁移的最终目的便是解决实际问题。她认为,学生应改变单向的“”,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课本提供的材料、教师提供的信息,自己找寻答案或得出结论,探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所学内容与课程、学科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总结、概括能力,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学科结构,最终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真正“有效的教学”应是“双向互动”式的“”与“”。赵教授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事,教是学习的促进”。为了更好地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因材施教,为其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理解并能一定程度地运用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能力,多途径、多角度检验“”“”效果,使学生和教师都参与评估和反思,最终促进“”与“”共同发展。

本次讲座使参培的青年教师从理论高度重新思考了“”与“”的关系,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教学讲座,是我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为全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搭建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促进青年教师全面提升素质和能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供稿)

构建‘教师-学生共同体’课堂”讲座现场‍‍‍‍‍‍‍‍‍‍‍‍

‍‍‍‍

赵玉芳教授与我校青年教师交流、探讨

‍‍‍

来源: 审 核: 编 辑: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