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府负债增加不悲观也不能掉以轻心
对政府负债增加既无需过于悲观也不能掉以轻心。将政府负债率保持在安全界限之内,按照已经明确的改革方案加快推进相关改革事项是唯一途径。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8月3日发布的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政府负债超过56万亿元,同比增长近两成。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20.7万亿,其他政府债务近10万亿,国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3.8万亿,政策性银行发行债券近9万亿,外债的其他部分为3万亿,社保基金缺口10万亿。与此同时,中国政府2013年资产总额111.9万亿元,同比增长近一成,增速远低于负债增速。
政府适度负债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经济正常增长,但过度负债则有可能引发危机。近几年来,地方债务危机就被视作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隐忧。社科院的研究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尽管政府负债增长较快,但与高达上百万亿元的政府资产规模相比,其风险完全可控。而且,中国的政府负债主要是对内负债,政府可能通过主动调整政策控制债务违约的大面积爆发,避免形成系统性危机。
不过,对政府负债不必过分担忧,不代表可以忽视其中的隐患。国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的上升,社保基金缺口越来越大,地方债务问题仍待解决等,对经济环境形成了一定的考验。社科院这份研究报告只截止到2013年底,而近期来看,风险敞口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比如,资本市场的杠杆率过高在造成市场剧烈动荡的同时也一度波及金融系统的安全底线;由于统筹度过低,社保资金提高筹资能力实现保值增值的压力有增无减;今年以来,尽管通过债务置换等方式延后了部分应当到期偿还的地方债务,但地方债仍可能在局部造成危机。
因此,对政府负债增加既无需过于悲观也不能掉以轻心。将政府负债率保持在安全界限之内,防止市场预期变坏,按照已经明确的改革方案加快推进相关改革事项是唯一途径。
地方债是风险因素聚集最多之所,财政部去年已经发布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明确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等地进行试点。这意味着地方债主体的转换。过去,地方债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建立融资平台发行城投债形成,尽管表面看地方债务不会直接涉及地方政府,但实际上地方政府还得担当偿债之责。在目前通过债务置换获得时间后,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为地方债务责任主体,变城投债为国际通行的市政债。其好处是,在地方政府成为债务发行主体后,必须考虑收益率、投资项目可行性等问题,避免因重复建设、追求短期政绩等增加不必要的政府负债,同时还可以增加流动性。
不只是地方债务问题需要加快改革,金融机构防范安全风险,社保基金弥补缺口,都是如此。国外研究认为,政府债务实际上是一种“桥接”工具。经济下滑时通过政府负债吸收私营部门无法吸收的产能,经济上升时防止政府负债抑制私营部门。把握了这个平衡,政府负债就能发挥引导经济的积极作用。
本报特约评论员徐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