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江阳:教育“三年攻坚” 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04.09.2014  14:37

   四川在线消息(李盛琴) 如何让城乡孩子就近享受优质教育?2012年,泸州市江阳区委、区政府制订并正式启动教育“三年攻坚计划”,拟在三年内投资8亿元,新征土地600亩,新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25所,改扩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40所,新建中职学校1所,新建特殊教育学校1所,新建校舍总面积20.9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面积4.8万平方米,改扩建运动场面积16.4万平方米,新建学生运动场所面积10.1万平方米,新增班额1126个,学位45476个。工程实施完毕后基本等于再造一个江阳教育。如今,该计划实施近两年,江阳区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同享灿烂阳光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走进蓝田幼儿园、梓橦路学校、泸州七中佳德国际学校、况场实验学校、通滩小学等一个个学校,新修的、装饰一新的教学大楼、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实验室、宽敞整洁的学生餐厅映入眼帘,孩子脸上挂着幸福的喜悦。

  不仅城区学校如此,乡村学校也如此。在江阳区地理位置最偏远的石寨镇,近三年来,仅学校环境风貌改造,就投入200余万元,这些是以前的农村学校敢都不敢想的事。同样,在黄舣镇、分水岭镇的农村学校,学校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教育三年攻坚任务重、责任大,为了发动乡镇(街)政府的教育主动性,区委区政府确立了“以区为主、镇(街、景区)共管教育体制”,强化乡镇(街)政府教育责任,赋予其参与、管理学校的权限,并构建起了鼓励乡镇(街)承担教育责任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现在,我们逐步形成了区政府与镇(街)政府齐心协力共同抓教育的良好局面。各乡镇(街)政府主动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纷纷把增长的财政收入按比例投入到教育上来,效果非常好。”区教育局局长杨华福说。

   打造两大“教育组团” 为特殊儿童“送教上门  

  为了解决入学难的问题,江阳区特别提出打造“教育组团”,保障每个孩子受教育,这其中也包括了特殊儿童。

  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就是根据计划搬迁至“城南教育组团”的一所学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更多的特殊儿童学得一技之长,创造就业条件,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办了职业高中教育,并且为不能上学的特殊儿童,开设了定期送教上门,这也是全市唯一一所学校开办了送教上门。城南教育组团由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为一体,由四个学校组成。江阳职高,将在今年9月份正式开学。泸州附小习之学校,在今年9月1日正式招生。城南教育组团的打造,对城南一片的适龄儿童教育提供保障,特殊教育对于全市来说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而“城西教育组团”主要是为了解决城西适龄儿童就学问题,让小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近入学。泸州市城西教育组团是市、区两级重点建设项目,位于泸州市酒城大道二段丹艳路,占地面积130亩,自2014-2015年计划总投入1.52亿元,由泸州七中城西校区、泸师附小城西校区、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校区、泸州市新马路幼儿园城西分园等组成。预计到明年9月,江阳区城西片区将共建成4所公办学校、2所民办学校,共计提供上万个学位,满足城西居住人口和部分半岛中心居住人口的青少年就近入学问题。

   夯筑教育腾飞的坚实根基

  在教育教学装备不断得到保障和优化的前提下,把提升校长和教师队伍“软实力”摆在了另一个重要位置。江阳区以打造“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教育培训示范中心”为起点,以创建“国家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契机,在抓好中心教研员培训的同时,着力发挥覆盖全区的“名师工作室”、“江阳名师名校长研修小组”等组织的作用,推进全区师资队伍建设。 ”

  而今,在江阳区,除了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国培、远程教育培训外,结对带教、名师带徒、送课上门、送教研上门、组建名师讲学团等互动交流形式不断创新,让优质教育资源的能量不断放大,让相对薄弱的学校尽快提质,加快发展。

  为了让农村学校教师安心投入教育,明确在三年内将新建农村标准化幼儿园7所,新建农村学校3所,改扩建乡镇中心校10所,改扩建村级学校9所。同时,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响亮提出“555”教师培养工程。2012年至2013年,江阳区命名首批江阳名师和名校长,500多名区级骨干教师、50名江阳名师和5名名校长许多都来自乡镇,这让广大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江阳教育的“春天”。

  创新“扶弱”模式,探索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捆绑”发展的路子,区实验小学与石岭学校“捆绑”发展,实行“两个法人单位、独立核编、共同发展”,通过管理机构、管理干部、教师、教学教研、学生活动、教学资源等多方面捆绑发展,实现了强校带弱校快速发展,并在全区城乡学校中广泛推广运用。

  教育三年攻坚,促进了江阳教育的公平、均衡、协调发展,江阳区全方位构建起了教育惠民服务体系,把教育难点做成了民生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