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元年需创新宏观思路 经济将不可避免迎阵痛

11.12.2013  04:34

改革元年需要创新宏观思路

□张茉楠 来源:经济参考报

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是宏观经济工作的决定性会议。然而,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历届有所不同,它不仅要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任务,还要“承上启下”推进改革,明确选准改革突破口和创新政策措施。

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但也必定是改革与风险相互交织新阶段的开始,因为改革之路绝非一帆风顺。必须认识到,改革未必直接惠及短期增长,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经历转型阵痛期,这将同时体现在“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两方面,这使得在2014年宏观政策目标的平衡中,“控风险”的重要性增加。

中长期看,随着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将会逐步提高。然而,短期看,一些领域的改革反而会对短期经济增长和价格带来冲击。以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为例,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在资源品价格长期被低估的背景下,资源价格改革的直接结果很可能表现为“涨价”,推动企业要素成本进一步上涨,加剧实体经济的困境。

此外,真正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意味着政府必须放开对资源要素的过度垄断,政府主导投资驱动模式将有所弱化,如果在一段时期内内生增长的接力棒不能有序衔接,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经济增长动力的“空档期”。

因此,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平衡中长期改革与短期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结构调整与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新的重大挑战。

在宏观经济目标上,尽管新一届政府对经济增长减速的容忍度提高使得经济增速的上边界下移,但要保证实现2020年G D P翻一番的目标,增长底线在6.8%左右,7%很可能被确定为2014年宏观经济的增长目标,而这也是中国未来五年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均衡水平。经济增速下一个台阶,关键是要质量上一个台阶,这需要寻找增长动力转换的“平衡艺术”,推动“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稳定增长”进入良性循环。

在宏观政策选择上,很可能在“宏观政策取向不变”的前提下尽量少用总量性政策,而更多运用结构性和功能性政策。因为结构性政策在一定程度可能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比如灵活使用再贴现、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SLF)、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以减轻宏观税负,激发企业活力为目标的结构性减税政策等等。

在选择改革突破口上,从兼顾短期增长与中长期结构调整上看,供给端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改革也许更受重视。近两年,中国经济金融呈现“一头冷一头热”的分化格局。特别是2013年以来,不断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以及表外融资、债券融资的大幅增长,与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速和宏观经济产出形成了极大反差,表现出明显的“避实就虚”倾向。因此,扭转金融资源错配,解决“脱实向虚”问题,必须重塑实体与虚拟关系,金融改革的战略取向和路径将围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展开,进一步通过多层次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模式,促进产融结合,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此外,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开放型经济体制等领域的改革也会加速推进,进而优化中长期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