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官员谈新型城镇化 建议将就业作落户条件
嘉宾:住房城乡建设部新闻发言人 倪虹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李铁
山西省临汾市市长 岳普煜
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 张正红
两会声音回放
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一问 户口怎么解决
记者:农民工市民化,落户政策应做何考量?
李铁:新型城镇化,要实现从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重点是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
农民工市民化,必然涉及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我认为,落户政策应考虑城市人口规模、外来人口比重。外来人口占比重高的,即使是小城镇,也无法全部放开。
记者:落户准入标准应该怎么设置呢?
李铁:现在广东、江苏、上海等地都在实行居住证制度,但是标准太严、门槛太高,解决不了多少人的落户问题。
我建议将就业设置为落户的前置条件,有岗位就代表这个城市需要你,也代表你给城市做了贡献。当然,根据城市的不同,落户所需的年限也该有差别。
记者:地方如何进行户籍政策改革?
岳普煜:我们的改革方向就是适度放宽城镇落户条件,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同时,努力使转户进城的农民在养老、就医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权利、同等待遇。
张正红:成都全面实行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从就业、社保等多方面入手,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不平等权利和待遇。目前,已基本实现本市农民向城镇迁移户口“零门槛”。
李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中央应该有强制性的约束和规定,不然地方落实会有难度。同时,也要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在义务教育支出、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中央对地方城市要有财政支持,以提高地方吸纳农民工落户的积极性。
二问 旧城如何改造
记者:改造棚户区和城中村,住建部可有时间表?进展和效果怎样?
倪虹: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改造各类棚户区1580万户。2014年将继续大规模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全年计划改造470万户以上,预计完成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目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已与各地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市县正在按计划落实建设项目。
总的看,实施棚户区改造,使千千万万户困难家庭告别了低矮破陋的居所,改善了居住和生活条件,有效地拉动了投资和消费需求,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对破解城市二元结构、促进民生不断改善发挥了积极效应。
记者:地方棚改进行到哪个阶段了,资金如何保障?
岳普煜:目前,临汾市棚改已接近完成总任务的一半。按规划,2017年底将全部完成。
我们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资金筹集主要来自中央补助资金和项目实施单位筹集。2010年至2013年,中央补助资金累计1.04亿元,项目单位筹措资金达到90亿元。
张正红:成都市最大的棚改工程是“北部城区老旧城市形态和生产力布局改造工程”(简称 “北改”工程),新启动棚户区和老旧房屋改造项目93个,涉及居民48593户、已签约住户24219户,已拆除建筑面积约475万平方米。
我们依据“市上主导、区上主体”的原则,积极采取财政支付、区上自筹、社会参与等模式。市上以市城投集团作为投融资主体参与“北改”工程,切实增强该区域发展的投资、融资能力;充分发挥大单位、大企业的作用,推进改造工作;强力招商引资,破解项目资金难题;以棚户区改造为载体包装项目进一步争取银行融资。
三问 就业能否就近
记者:1亿人在中西部就近城镇化,国家规划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李铁:中西部地区就地就近城镇化,也是主要针对农民工而言的。近2.5亿农民工中,1.5亿左右在本乡镇就业。
本乡镇就业的1.5亿人,主要是在中西部的城镇,应该鼓励他们直接在当地落户。
政府也要加大投入,改善这些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外出打工的1亿农民工,如果在大城市就业不稳定的话,也要鼓励他们回乡创业。政府要尽力帮助解决他们的落户和公共服务。
记者:新市民的就业问题能解决吗,新的岗位从哪儿来?
张正红:能。城镇化不是简单地扩大城镇规模,是以产业发展带动的,产业发展就会增加就业机会。
新的岗位主要来自城镇的二、三产业,解决当地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
岳普煜: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临汾新市民的就业压力也将是空前的。我们要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具体来讲,就是以市场引导、政府促进、创业带动“三驾马车”全面拉动就业。
另外,还要发挥政府重点工程的拉动作用,建立重点工程项目立项与就业申报衔接制度,让重点工程在促进就业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城镇化本身就会创造众多的就业岗位,包括城市建设、第三产业的发展等等。
(本报记者陆娅楠、蒋云龙、周亚军、王明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