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失语”处境实现精准扶贫
21.10.2014 10:59
本文来源: 扶贫与移民
扶贫“设施建好就闲置,项目交付就成摆设”着实让人痛心,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扶贫对象在扶贫项目推进中缺乏话语权,“在影响到他们命运的决策之处,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如一些地方过分重视资金和项目的争取工作,而忽视项目是否符合当地需要;少数行业管理部门为了凸显部门权力,在项目安排上搞平衡照顾,使一些项目脱离实际;一些扶贫项目几乎都是“一竿子插到底”,无视乡镇一级甚至县级的声音。为此,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
现实中的扶贫对象往往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既缺乏影响公共舆论的资源,又无法得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十分薄弱。如何“精准”地了解谁需要帮助,需要怎样的帮助?当务之急,应通过机制的调整,改变他们因“权利贫困”而在扶贫活动中的“失语”处境,保障其在扶贫项目的设置和管理、监督、考核等环节切实享有参与权和话语权。
要通过机制创新,下沉扶贫资源,将扶贫政策送到田间地头的同时,倾听他们沉默的声音,了解贫困状况,准确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增加扶贫项目参与度,使当地人们的发展意愿得以在扶贫项目得以体现。真正改变对上负责的扶贫传统模式,将“民意指标”、“扶贫效果”纳入扶贫绩效评估模式之中,让地方政府有“向下的视野”,切实将当地最根本的和最急需的要求纳入扶贫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组织、公民组织、受益者本身来参与扶贫项目执行和监督,真正实现对扶贫的过程、进展、效果的精准评估和考核。
若是贫困诉求得以有效传递,扶贫决策吸纳民众声音,评估考核接受群众监督,“我的利益我做主”的自信和自豪,必将打开消解贫困之门。
来源:检察日报
本文来源: 扶贫与移民
21.10.2014 10:59
乐山市委书记彭琳调研督导金口河区脱贫摘帽工作
10月25日—26日,扶贫与移民
江安县仁和乡:创新党建引领 抓实脱贫攻坚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扶贫与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