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藏区要“输血”更要“造血”
最近,四川省政府“一揽子”援助藏区政策出台,其中规定“政府投资藏区建设项目,要拿出一定职位吸纳当地群众就业;当年招用藏区群众达到一定比例的,可获小额担保贷款支持……省政府办公厅近日下发通知,出台“一揽子”政策,从岗位设置、创业补贴、贷款支持等方面,多举措促进藏区群众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切实推动藏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四川日报)
因地理、环境条件所限等原因,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虽经各级党委政府多年来一如既往的援助,但相对而言,仍然落后,援助藏区的工作将持续下去。怎样援助藏区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是必须要认真细致思考的。四川省新一轮的援助藏区政策,涉及范围广,举措多,在注重向藏区的“输血”同时,更加强调提升藏区自身的“造血”功能。
我们都知道,如果光是靠输血也可以维持一个人的生理需要,但输血总是需要外界不断的供给,供给一旦短缺或者消失,就会出现问题。只有自身有了造血功能,才能源源不断的满足生理需求。对藏区的援助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仅仅是输入钱物和人力,可以暂时改善藏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但钱物终有短缺的时候,人力也终有老化和撤退的时候,没有自身的独立发展能力,一旦这些援助的钱物人力不到位,藏区就发展困难,难免再次“返贫”,陷入窘境,继续跟不上全省的发展步伐。
藏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不畏艰苦的藏区同胞,也就是说藏区完全具备自我“造血”发展的基本条件,之所以造血功能不强,就是缺乏外界的“催化剂”。这次四川省政府的一揽子援助政策,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为藏区注入自身造血的催化剂,使其自身造血功能不断增强。比如“政府投资的藏区建设项目,将拿出10%到30%的岗位吸纳当地群众就业;在藏区组建专业化生态保护企业,吸纳当地群众就业;藏区在交通、能源、农牧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就业”而且还特别强调“对当年招用藏区群众达到新招职工总数的30%,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内地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动态消除藏区“零就业”家庭”。藏区有天然的资源,也不缺人(藏区群众),但最缺的就是人力资源(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藏区群众),藏区群众就业了,自己就能在就业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就有自己的一份稳定的收入。这样的就业持续,收入就持续,不仅增加自己家庭的收入,而且还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整个藏区发展进步作出贡献。这远比以往给他们直接提供钱物“资助”,被动致富有用。说白了,藏区群众就业了,就是没有外界的资助,也能自我发展。
“一揽子”政策还规定:“内地人士到藏区成功创业并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就业的,按照带动的人数给予一定的补助或奖励。在内地的藏族人士回到家乡成功创业并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就业的,由当地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或奖励”等鼓励和奖励措施。这也是增强藏区自我造血功能的好措施。以往,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状况:政府援助藏区一些项目,外地人带着一帮外地人轰轰烈烈的搞项目建设,藏区群众几乎不沾边,项目完成了,搞项目建设的外地人带着自己利润统统撤离了,留个项目工程在藏区,藏区群众依然还是老样子生存状态。要么享受项目工程的暂时利益,要么“坐吃山空”。向前发展和进步的知识和技能等条件仍然不具备。
援助藏区,无论是政府的政策,还是企业个人的行动,都要有这样的理念:要舍得“出血”就是要认识到没有藏区的富强繁荣,就没有全省的富强繁荣,先富起来了就要慷慨大方的提供钱物,科技和人才资源援助藏区,同时,要通过自身带去的“血”,激活和催化藏区自身的造血功能。
有了外界输入的“血”加上藏区自身造的“血”,藏区的健康发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