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安全底线 提升质量与品牌——全国稳步推进质量兴农战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人消费理念的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也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201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同时,做出了“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的工作部署。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安全是底线,质量是品牌,被动守底线,主动创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仅要守住安全的底线,还要主动追求质量与品牌的提升。”在2月16日召开的全国推进质量兴农工作部署会议上,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广德福认为,“质量兴农”作为一种理念被提出,预示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出击”阶段大步迈进。
记者从会上获悉,2016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为97.5%,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全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回顾过去一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各省区真抓实干,在稳步推进“质量兴农”,确保群众“舌尖安全”方面摸索出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值得及时总结和推广。
抓基层——
扎实推进质量安全县创建,由点到面,打造基层监管“金字招牌”。
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基层抓起。县域是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的前沿。为了构建责任明晰、监管有力、执法严格、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2014年,我国启动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创建活动。经过两年多的创建,截止到2016年12月底,全国有103个县(区)被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4个市被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安全不安全,百姓说了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一个突出特点是先试点、后授牌。试点单位如果考核不合格,将取消创建资格。经过严格的考核,两年来,各创建单位在监管体系建设、标准化生产、全链条监管、全程可追溯、诚信体系建设等五个方面发挥了率先作用,可以说成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域监管的“金字招牌”。
两年多来的创建,效果显著。据统计,平均每个试点县监管人员数量由创建前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每年财政预算由3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试点县监测合格率达到99.3%、比创建前提高2个百分点,群众满意度达到90%,比创建前提高20个左右百分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正朝着“标准化生产、全程监管、监管体系建设和社会共治”四个样板区迈进。
据农业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巩固已有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农业部将启动第二批200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目前,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提出整建制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30个省同步开展省级创建工作,已创建省级质量安全县477个。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已经成为确保老百姓舌尖安全的“金字招牌”。安全县创建,由点到面,分梯次推进,将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监管能力稳步大幅提升,为确保食品安全所织就的密网也将更为牢靠。
重追溯——
加快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因地施策,保障农产品源头可查。
望着餐桌上品类丰盛的农产品,想必许多消费者心中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农产品是从哪里来的,又是谁生产的?要想破解其中关窍,离不开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发挥的神奇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贯穿农产品的全链条,可有效破解各环节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实现质量问题农产品召回、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追责,进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构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2016年,农业部印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编制相关运行方案,试图打造一个全国性、综合性、跨品类的农产品国家级追溯管理平台。国家级追溯管理平台的建设,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存在“泛标准化”“分段管理”“无法有效追溯”等三大难点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各省区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因地施策,上下联动,也摸索出许多宝贵的经验。比如内蒙古探索建立追溯集群,为地市和质量安全县统一建立了追溯子站,实现了数据一站上传,多站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多级对接的问题。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两地启动了草原肉羊追溯体系建设,为230多万只羔羊建立了可追溯档案,包头市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了市级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川省强化追溯体系建设,注重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平台建设,采用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省级追溯管理平台,初步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收购、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可追溯管理;二是突出重点产品,统一规划、分布实施、有序推进,逐渐涵盖蔬菜、水果、茶叶、粮油等大宗农产品;三是突出主要对象,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追溯体系建设主体。自2011年以来,四川共投入3790万元支持追溯体系建设,将2128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平台管理,使用追溯码超过2亿张。
严监管——
切实提升监管检测水平,上下联动,消除农产品安全隐患。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一个小小的农安谣言,很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疑问等现象依然存在,如何进一步消除影响安全的关键因子,是衡量监管工作是否做到位的重中之重。
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效率,2016年,农业部编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和监管能力建设规划,在全国推进绩效管理,延伸绩效考核实现31个省市自治区全覆盖,形成了系统上下联动的合力。此外,农业部还不断加强基层监管、执法、检测人员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2016年全年,农业部共举办14期培训班,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177期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培训课程,培训人数达1.7万余人,为强化地方监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广东省不断强化监管体系,在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加强构建综合执法体系、巩固提升检测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6年,广东94%的涉农县级农业部门内设了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所有乡镇落实了监管职责。广东在76个农业县建立“抓业务必须抓质量安全”的制度机制,其中,云浮、广州、惠州市等地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度,展现了广东真抓实干的监管决心和力度。
浙江省则是在聚焦风险隐患,找准农产品安全短板方面下足了功夫。浙江选择草莓等4种容易引发安全隐患的农产品,着手实施“一品一策”行动,大力开展风险监测、专项监测和风险评估,全力查找安全短板,打造出“农安嘉善”、“建德草莓”、“丽水山耕”等一批区域安全品牌,为进一步做好精准监管、科学监管作出了有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