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探索“万涡”模式 绘就“四好”新村画卷
安美伟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波
万涡村属于四川省屏山县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285户1203人,其中建卡贫困户81户269人。
近年来,万涡村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四好”新村建设过程中,立足局部脱贫攻坚与区域统筹治理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依法严格执行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四好”新村等扶贫政策,切实探索出“万涡模式”,有效破解了“规划各自为政”“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思维滞后”“推进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有力助推简单、大方、美观、实用的“四好”新村建设。
三产融合
解决“产业结构单一”难题
针对传统农业“你种、我种、他也种”和“种来种去、养来养去、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怪圈,万涡村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核心,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思路,坚持以乡村旅游为主、第三产业为纽带连接一产带动二产,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融合发展的收益留在万涡。
首先,万涡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建立了锦果果业专合社分社,实施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使用有机化肥、统一签订收购合同“三统一”;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上的大户67户;曹跃炳等农户开设了农村电子商务网点和微信商务网点;“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体系初步建成。
其次,多要素发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产体系建设。建成3000亩标准化茵红李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锦屏集翠万涡万亩锦屏李子基地;推动锦屏李子品牌创立;申报了锦屏李子无公害生产基地;建成了冷链库、冷链车等冷链运输装备。
建设库区生态农业体验旅游示范村,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纽带。按照“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打通了14.2公里的环形道路,培育农家乐10家,乡村民宿客栈1家,建成李子品种改良优化换代试验地和李子文化观光走廊。2016年3月和7月,分别举办2016年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分会场暨屏山锦屏第一届梨花文化旅游节和中国·屏山锦屏李子文化节暨万涡品果节等系列活动,以乡村旅游为纽带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五联”模式
解决“发展思维滞后”难题
“四好”新村建设,离不开人,离不开村民。针对以往群众关注度不够,甚至存在“政府卖力干、群众甩手看”的现象,万涡村积极主动转变思维观念,深入推进 “先进带后进、强村带弱村”的“五联”模式,组建了锦屏集翠万涡联合支部;实施贫困村党建促进行动,新发展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人,村级后备干部3名,帮助培育致富带头人3人、大户10人。同时,充分发挥农民夜校宣传引导主阵地功能。万涡村农民夜校,紧紧围绕农业技术培训、学法普法教育、文体娱乐活动等主要内容,开展培训25期,受训1800余人次。农民夜校的开办和看电影、跳坝坝舞、舞狮等文娱活动的开展,让村里怨天尤人的少了,专注致富信息的多了;喝酒打牌的少了,交流发展经验的多了;拨弄是非的少了,互助互爱的多了。
针对以往“规划过多”“规划随意”“规划墙上挂”等现象,万涡村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打破过往“单打独斗”模式,实施区域联合,深入推进“五联模式”(即支部联建、路子联谋、产业联动、设施联抓、村事联治),促进“一房四网”、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社会事业等规划融合。比如,在产业上融入锦屏区域茵红李主导产业;在交通规划上注重锦屏、集翠、万涡、桃坪等四村环线建设;在农村水利上,实施区域统筹,建设一座水厂,解决五村饮水问题。规划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体现出了一幅有序、和谐安定、产村相融的山区”四好”新村画卷。
新风正气
“四好”新村雏形初现
以前的万涡村山高坡陡、地形支离破碎,发展缓慢,寂寂无名。当下的万涡村,一栋栋简洁生态的民居坐落山水之间,点缀着千亩李园;一条条宽阔干净的村道纵横交错于万涡大地,形成了阡陌交通;一箱箱香甜可口的茵红李被云往东西南北,增加了群众收入;一张张灿烂幸福的笑脸出现在群众中间,展现了新风正气。
屏山县有关负责人说,“四好”新村建设,让山区特色的聚居点,成为农业主题公园的一道风景。万涡村按照 “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建设模式启动聚居点建设,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不改变道路渠系机理,依山就地,集中建设了29幢独栋房,兼顾了生态环境和产业承载能力限制,解决了农户的就近重建需求,逐步成为“库区生态农业体验旅游接待点”。
一二三产的融合,创造农民增收新途径。通过大力发展茵红李,入股兴建水果包装厂和水果交易中心,承办梨花节、李子品果节,将一、二、三产业在自身内部融合,全面助力万涡区域发展。2016年茵红李直接销售收入1000万元,较2015年500万元收入翻了一番;农家乐收入从无到有,2016年实现收入100万元。
新风气、好风尚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