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中国智库数量排世界第2 不及美国1/4

17.02.2014  14:17
核心提示:资料来源:《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中文版)(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翻译并授权发布)   2014年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资料来源:《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中文版)(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翻译并授权发布)

  2014年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在这一全球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广的智库报告中,中国智库在数量上以426家位居全球智库排名的“榜眼”。

  过去的一年,也被媒体称为中国智库的“迸发年”。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到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首个中国智库报告……智库发展的热潮扑面而来。那么,我国智库是不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

  智库,也称为思想库、智囊团,有人将其形容为一个国家的智商。服务于公共政策是智库的“天然基因”,它能有效弥合知识和政策之间的鸿沟。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智库的发展。

  我国智库发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2013年全球智库报告》指出,2013年,全球智库总数为6826家,美国智库以1828家位列第一,中国智库以426家位列第二。中国社会科学院位列非美国的全球顶级智库第九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均进入前100名。不过,“从全球顶级智库排名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仍相对滞后”,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指出。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将我国智库分为党政军智库、社会科学院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四大类。从我国活跃智库(活跃智库是指当前正常运行,并且对公共政策形成和社会公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智库)的类别特征看,有2/5是党政军智库,其中“国字号”智库又占党政军智库的30%左右。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主任王荣华指出,“我国受财政资助的智库机构特别多,这是我国智库有别于欧美国家智库的一个显著特点。”地区智库发展不均衡是我国智库的另外一个特点。我国活跃智库约60%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尤其是一些特大城市,中部、西部地区的活跃智库分布仅为17.0%和17.5%。

  由于历史沿革和体制原因,民间智库一直是我国智库发展中的“短板”。民间智库尽管近年来有所发展,但在经费保障、项目来源、成果上呈通道、建言献策平台上先天不足,患上了“侏儒症”。“用鱼龙混杂来形容当下的我国民间智库,并不为过。”国观智库创始人任力波指出,“现在的民间智库,有很多以前是咨询公司、调查公司、信息公司,他们现在都在开展智库发展计划,其中既有实质业务上的转型,但也有很多是提法上的噱头。”

  影响力是智库发展的关键所在。王荣华指出,“我国智库中,关注国家发展层面问题的智库影响力会更大一些,关注区域层面问题的地方智库的影响力则相对较小。”此外,我国智库主要聚焦于经济政策、政治建设与国际问题研究,专业化分工相对不足。这也是我国智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成长中的烦恼

  不可否认,我国智库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有力推动了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进程。可若认真给我国智库发展把把脉,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近”与“远”问题。当今中国,活跃度高、影响力强的智库以官方或半官方为主。这些智库与决策机构距离“近”,成果能快速被应用到公共政策中。但走得太近,就存在缺乏公信力、难以形成“独到见解和意见”的危险,与公众距离容易“远”。钱由上级给,承担人是圈定的,再加上项目结项也常由政府部门来组织,“这样的智库充其量只是个‘幕僚’的角色,很难保证其独立性、客观性、社会性和创新性”,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副教授胡锐军指出。因此,如何保持“近”与“远”的平衡,是我国智库发展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二是“阐释”与“创新”问题。智库要走在决策的前面。但是,“在现有体制下,决策咨询往往会出现‘专家秀’等情况,即专家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背书’,从而出现专家决策咨询的‘空洞化’和‘符号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强认为,国内智库有许多还属于阐释性智库而非创新性智库。官方智库大多集中在政策的解读而缺少研究关口前移的意识,高校智库的专家学者在政策咨询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上有所欠缺。这些都影响了“智”与“政”的结合水平。

  三是“谱系长”与“频道多”问题。纵向上,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层次的智库形成长长的链条。所以,“谱系长”是我国智库的特色之一。横向上,党政军智库可区分为发展研究中心、党校、行政学院、各部委研究机构以及军方智库等不同类别,再加上社会科学院智库、高校智库以及民间智库等,使我国智库呈现出门类庞杂、形态各异、“频道多”的特点。“长”与“多”使我国智库发展既分散又重叠,条块分割,各个条块封闭运行,相互间交流乏力,进而产生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培育我国智库的“中国特色”

  我国智库正面临最好发展机遇,但要真正迎来发展的春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我国智库发展的目标。那么,“中国特色”特在哪里?“新型”又新在何处?

  “中国特色就是要充分反映智库发展的‘中国国情’‘中国背景’‘中国元素’;‘新型’则主要是针对‘传统’而言。”王荣华指出,这个“新型”体现为研究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以科学决策为目的,是公共政策变迁与专家参与互动的结果。胡锐军指出,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实践的中国智库建设还应该坚持服务理念,“一流的智库不仅仅只是服务领导,还要引领社会思潮,而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

  毫无疑问,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王战认为,“关键是要形成政府引导并影响智库、智库客观独立服务政府的新型关系和多元化发展格局,培育出独立的思想与智库的‘库格’。”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民间智库该如何克服自己的“先天不足”?任力波认为,民间智库要有自身的“格局”定位,科学看待与官方智库的差异,“民间智库有咨询、调查、信息等类别,差异化发展反而是出路。”

  人才是智库的核心,没有人才的智库终将是个空架子。美国顶尖智库人才的“旋转门”机制已经被证明是其能够产出高质量成果的关键所在。胡锐军认为,我国智库“也应该逐步建立类似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起智库人才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中国式‘旋转门"。